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

三、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时机的把握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想于疑。”因此教师要在最佳时机进行提问,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发生激烈碰撞,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这时便到了提问的最佳时刻。教师课堂提问必须捕捉时机,才能引起学生兴趣,而学生一旦解决问题,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最佳时机有以下几种:

(一)欣赏前的提问——引探

在欣赏前,教师因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提问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思维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继续掘深拓广的思维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让学生享受到自我学习的愉悦,巩固和完善学生头脑里已有的认知结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在欣赏“音乐手法的发展”一节中,有关音色变化内容时,我提问学生:什么是“乐音”和“噪音”,“音乐作品中我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乐音。”“那么噪音能否运用到音乐作品中呢?”有的回答可以,也有的人说不能。于是学生们带着探究、猎奇的心理欣赏了《炫技》之后他们对乐音和噪音有了新的认识。

这类问题主要是为了引起学生探究学问的兴趣,和结合知识性分析性问题的提问。

(二)在欣赏过程中的及时设疑——启发

例如在欣赏《梁祝》时,听到“十八相送”一段,本人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一段的主奏乐器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场面?”于是学生们便会认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情节,同时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音色对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再如欣赏《一八一二庄严序曲》时,在《马赛曲》出现之初,我便提示:“铜管乐器由弱到强,吹奏的是什么曲调?表现怎样的情景?”当第一次未听出来时,我会在下几次出现之前提示:“再听听,是哪国的国歌?”于是大部分同学听出了是法国的《马赛曲》。从而理解了音乐的形象。

类似的问题有许多。总之,要对学生自觉无疑而实则未知之处,教师要设疑。那么如何使提问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呢?1.要靠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2.要靠教师对作品的熟悉程度,必须对作品的框架,乃至小细节最精彩处了如指掌,才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三)在欣赏后的提问——引辨

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辨异求同,利用思维的反思性特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在欣赏马思聪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之后,本人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用大型管弦乐队代替那把小提琴,好不好?”学生都回答“不好。”“那为什么呢?”有的同学发现小提琴的音乐很抒情,能较好地表现思乡的忧郁缠绵的情感来。当我再强调量词——一把时,同学们又发现了,原来一把小提琴在物理音响上,更能表现游子独自一人漂泊到海外的孤寂感。这两者一综合,同学们理解了,原来乐器的选用、配器的效果等,都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驾驭教材,了解学生,优选教法的功夫,而且要善于及时利用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审时度势,不时进行课堂提问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