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摄影导入

投影学生事先拍摄的一组风景照,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内容的照片(风景)。

(二)导入语揭示课题

众所周知,风景是自然景观,它通常是视觉艺术的描写对象,可是你们知道吗?由于艺术家们的独具匠心,风景同样也可以出现在其他艺术中,音乐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峡谷组曲》,一起去游览音乐中的“日出”景象。(出示课题:音乐风景画)

说明:

以学生的风景摄影照作导入,既扣住了本节课的人文主题,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感受与欣赏:《大峡谷》(管弦乐组曲)之“日出”

(一)作品简介(边播放音乐边解说)

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高原上,静卧着一条巨龙,它就是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其景观宏伟壮阔、气势磅礴,峡谷深1 000多米,各岩层由于不同日照的时间,会产生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美丽的颜色,是世界上罕见的自然奇观,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这种富于诗情画意的景色,吸引了作曲家多次赴大峡谷旅游,同时刺激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决心以音乐来描述大峡谷变幻无穷五彩斑斓的美。经过多年酝酿,终于完成了一部绘画般的《大峡谷组曲》。

组曲,顾名思义,就是好几首乐曲围绕一个主题而组成的器乐套曲,其中,每首曲子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这首组曲描写了《日出》《赤色的沙漠》《羊肠小道》《日落》《暴风雨》5个美妙的景观,构成5幅美妙的音画。本节课我们来游览它的第一乐章《日出》的景象。音乐是如何来表现大峡谷日出景象呢?下面我们一起用耳朵去“观赏”那里的日出景象——

说明:

作品赏析前须有对作品人文的整体了解,同时,从结构上可以和后面的完整欣赏形成呼应。

(二)分段赏析

1.混沌

(1)聆听并思考:你听到了哪些乐器?这些乐器音色让你感受到怎样的一种情绪?想象到什么样的形象?同时它是“日出”过程中的什么时段?(见表1)

(2)学生回答(每个答案均在学生回答后点出来)

表1

(3)老师在表格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在定音鼓微弱的滚奏下,音乐把我们带到了暮色苍茫的峡谷地带。单簧管缓缓上行的音阶、鸟鸣般的短笛、温馨的长笛和英国管让我们感受到了沉睡的大地即将苏醒……

(4)哼唱互动:跟唱音乐主题旋律,体会日出前的美妙音乐

图1 音乐主题旋律

过度语:刚才,作曲家用音画一般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峡谷日出前的混沌画面。那接下来作曲家又将展现什么景象给我们呢?

2.破晓

(1)聆听并思考:主奏乐器有什么变化吗?随之情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像在描写什么场景?(见表1)

(2)学生回答(每个答案均在学生回答后点出来)

(3)老师在表格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清新明朗的主题把大峡谷神秘的面纱一下揭开,原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峡谷雄姿。弦乐主题舒展优美、亲切温和,英国管和长笛情潮涌动、互相竞奏,钢片琴不甘示弱,时不时敲响清脆的晨钟,大峡谷呈现出一片朝霞映红、生机盎然的迷人景象。

(4)绘画表现:在音乐的背景下学生以绘画形式表达破晓的天象(或者挑选一幅与音乐匹配的图画)。

过渡语:刚才,作者以艺术化的音乐语言,饱含深情地向人们展现了东方破晓的美景,那接下来作品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惊喜呢?

3.东升

(1)聆听并思考:与前面两部分相比,音响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效果?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壮观景象?(见表1)

(2)学生回答(每个答案均在学生回答后点出来)

(3)老师在表格的基础上加以分析:随着木管、铜管的加入,演奏从齐奏到合奏,音量由弱到强,整个音响的情绪变得更加热烈与欢腾,仿佛蒸腾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喷薄欲出,整个大峡谷呈现出一幅光芒万丈、五彩斑斓的七彩景象。

(4)器乐互动:在音乐背景下用鼓表现旭日东升景象。(教师可以用手势提醒学生进入和示范敲击的密度)

说明:

从凸显人文主题“日出”的角度,此处的分段按“日出的过程”(而非乐段结构)而布局。表格的设置旨在让学生有对比性的体验和认识。

(三)完整欣赏

配合自制微电影,进行作品的完整欣赏。

过渡语:随着音乐的一锤定音,我们的大峡谷之旅宣告结束,从作品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作曲家对大峡谷的溢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深切之恋,那么,这位将全部的情感宣泄于音乐画笔的作曲者是谁呢?请看——

说明:

完整欣赏可以让学生全面感知大峡谷“日出”景象的壮丽美、生命美,从而潜移默化地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而树立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作者简介

格罗菲,美国作曲家,1924年为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配器而一举成名。其代表作有《大峡谷组曲》《密西西比河组曲》等,他的作品富有描写性、音响色彩清澈明朗,具有鲜明的爵士风格。

说明:

“作者简介”安排于此处,是为了打破常规格式、引起学生好奇。

(五)小结

好一次美妙绝伦的音画之旅,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虽然日出是一种需要用眼睛看的景观,但是由于旋律的由低到高、力度的由弱到强、音色的由暗到明。日出,非但没有逊色,反而因为音乐的流动,增添了静态绘画所达不到的动态效果,我们眼前仿佛就是一个冉冉上升、热气蒸腾的太阳形象,所以音乐不仅能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且还能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说明:

此处的小结主要聚焦作品的审美,即从音乐的表现方法入手。

三、拓展与创造

(一)引语与设问:“日出”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今中外,多少艺术门类的多少艺术家都将笔墨喷洒于这个多彩的风景,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所知道的表现“日出”的艺术形式有哪些,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音乐、美术、摄影、文学等)?

(二)每个同学自由选择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形成音乐角、工艺角、文学角、书法角……

(三)围绕“日出”主题,小组讨论自己组里的艺术展示形式,规则如下:

音乐:师生合作弹奏“日出”。老师用钢琴弹《大峡谷》——“日出”的主旋律,学生用口风琴吹奏主和弦做和声,来模拟杜鹃叫,或以持续低音5·、1、3做和声伴奏,表示“混沌”“破晓”“东升”。

文学:寻找描写日出的诗句。

工艺:用面、粘贴画、手掌画等艺术形式表现日出景象。

(四)成果展示:一边展示学生的静态艺术作品,一边表演师生的动态合作成果。

(五)点评活动:……

说明:

艺术是人文、审美、实践的艺术,故创造性实践是不可缺少的,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不仅实现了艺术的实践性,也体现了艺术的综合性。

四、结语

美丽的音乐风景画让我们多维度地“观赏”到了“日出”的自然美,其实广袤的大自然处处蕴藏着美的韵律,并且它们都成了艺术家着意描绘的对象,这说明大自然是孕育艺术的乳汁,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都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它来寻找美、感受美、创造美。

说明:

总结,不是作品赏析的总结,而是上升至艺术人文的总结,故从“日出”开始的教学,最后要回到大自然表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