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的教学实施

二、教材的教学实施

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是通过学科学习与实践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因此,教材编写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师们在教学中能以教材为载体,进行有效教学。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完善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要求——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是立意高而着手低,可实践而有效果。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供教师们教学参考:

(一)注重单元设计的完整性

有关单元设计的论述很多。本文从教材实施的角度出发阐述:单元教学设计是根据教材中一个单元的核心主题内容,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实施教学的预案。旨在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完成一项相对完整的知识学习任务。教材中的单元是一个组合群,围绕一个主题,用各种实践活动方式进行架构。这是学科课程的阶段性的要求,是整个课程的中段。单元设计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能给教师很大的教学创意空间。

1.明确核心主题

核心主题与核心内容是每个单元所表达的最重要的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本套教材每个单元的核心主题都十分鲜明,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及学习方法。本套教材所设置的每个实践模块(欣赏、歌唱、演奏、活动与创造、音乐小辞典、音乐园地)不仅都能对应核心素养的目标,而且也各有所侧重。教师应在整体分析单元架构的基础上对单元教学做一个完整的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的预设及单元学习方式的设计必须突出核心主题与核心内容,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提升做教学设计。

不论哪一种模式的单元设计,都应包含有下列几个基本要素:(1)教学任务;(2)教学目标;(3)教学策略;(4)教学重点与难点;(5)教学方式;(6)评价手段。应该把教材每个板块进行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好的单元教学预案。

单元设计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单元设计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科的性质、课程目标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的定位的正确度,教师对单元组成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单元前后联系、教材内在逻辑关系的了解。其中,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方式的把握力,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深度。

2.落实学科要求

培养核心素养应该具体落实于每个单元的学科要求之中。因此,在单元设计中必须仔细研究学科知识技能的要求以及落实的方式,整体思考整个单元的设计方案。单元设计必须思考单元学习方式:传授与接受、指导与实践、引导与探究、集体与个别、课堂与课外等,所以不能离开学习方式而谈落实学科知识,也不能离开学科要求而谈核心素养。

以六年级第一单元《祖国颂歌》为例:在欣赏合唱《在灿烂阳光下》、管弦乐《红旗颂》等作品中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从不同形式的歌唱作品中学习有关于“合唱”知识;在节奏朗读与快板说唱中了解音乐要素:节奏。在管弦乐《红旗颂》的欣赏中知道相同主题旋律节奏节拍变化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情绪,进而了解要素作用。通过作品背景的介绍了解我国近几年在音乐作品创作中的成就。以上案例充分反映出本套教材涵盖了艺术感知、创意表达、审美情趣与文化理解的特性。

(二)研究课题组建的合理性

教学课是具体落实单元内容最主要的实施方式。本套教材的每个单元分为3个课时。从内容与课时的匹配度看,其实并不完全相符合,即内容多而课时少。因此在课时的选材与组合中建议通过抓主要内容、抓核心知识、抓主要活动进行选择性的教学,而其他内容可以作为分层学习、课余学习、导入、反馈等的材料。抓好应知应会的内容,才能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而“蜻蜓点水”般的教学方式必将使学生一无所获。组课的方式可以用以下几种:

1.以人文主题组课

即以作品情感主题为线,侧重作品的人文内涵,组建材料。仍以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为例,正值国庆来到之际,可以选择《祖国,我们赞美您》《红旗颂》《光辉的历程》。这样的主题优点是作品面宽泛,教师学生可以补充革命歌曲等作品。但必须把知识点有机地渗透于其中,作品介绍仍以音乐要素为主,说明音乐要素如何表现思想情感。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就会使音乐学科特质缺失。

2.以实践方式组课

即以不同的音乐实践方式组课。抓住单元中的主要模块,采用主要的实践方式架构。有关这一点,当前许多优秀的教师们对此研究颇多,如歌唱课、赏析课、创作课等,在此不再赘述。

3.以音乐体裁形式组课

即以作品的要素、体裁、形式组课。例如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诗等。以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民歌飘香》为例,可以以《中国民歌——优美的小调》《高亢的山歌》《号子中的故事》等作为课题。如此组建题意鲜明,内容集中,音乐性强,学生易接受。

纵观以上组课方式,都可以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由于本套教材的单元组建方式不尽相同,因此最有效合理的组建方式是根据不同单元的核心主题与核心内容而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建。

(三)重视知识学习的系统性

学科知识是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特质的重要体现。音乐的学科知识十分完整,深奥而难以完全掌握。仅举一例:视谱。它不仅是认识音符与音高位置,更难的是要用正确的音准、节奏表现出来。二期课改以来很多人质疑:音乐课学生不识谱了,音乐教育失败了。其实并非如此,造成视谱水准的下降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全推给二期课改有失偏颇。针对这种情况中,本套教材对知识的铺陈是有序的,应知应会的音乐知识都按照由浅入深的方式在每个单元中呈现。以六年级第一学期为例,是音乐要素节奏、音高,接着是速度、力度,教师们必须按照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来逐步落实,才能使音乐教学质量有所提升。至于如何结合教材进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承上启下的知识传授

给知识讲授与实践留有时间,进行理论讲述与实践操作。尤其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知识点是今后4年学习的基础,必须步步落实。认知音符、节奏、音高唱准记熟,宁花磨刀工,才能不误砍柴活,承上启下地把音乐知识落实到每一课教学之中。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

2.寓教于美的知识融入

趣味性的知识学习是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在知识学习中,边讲边做,边唱边认,把知识融进作品赏析之中,在感受旋律美的同时认读旋律,在感受节奏美的时候认识节奏音符等。以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节日欢歌》中的《春节序曲》为例,通过该作品的层层解析,可以新授或温习很多音乐知识,包括节奏、速度、音色、结构等。在艺术感知与审美中融入音乐知识,是使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3.结合实践的知识领会

“知”与“行”原本就是对立与统一的两个方面。知识是实践的总结,实践是知识的运用。要紧紧抓住实践的有效性、准确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牢固掌握,灵活运用。例如,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选择的歌曲《爱我中华》不仅是人文主题的需要,而且视谱的音符以骨干音为主,在五线谱上无升降调号记谱,节奏单一,音域不宽(副歌部分可以老师领唱)。吹奏部分的小乐曲也可作为视唱练习。顺着这样的教学思路,一个学期以后,学生的识谱能力肯定会有长进。

(四)加强技能学习的趣味性

长期以来,音乐的技能学习一直存在着难以突破的“怪圈”现象:一方面,人们都认为音乐是技能性很强的课程,要会唱歌,会吹奏;另一方面又觉得唱歌是弹性指标:两声部的歌曲可以唱单声部,要求完整演唱的可以唱几句,要求单独唱的可以一起唱等,没有统一的衡量指标。造成这样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教学内容要求与课程设定的时间之间不相匹配,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掌握音乐所需的技术要求相对语言,甚至美术等难度高得多。本套教材的歌唱、吹奏等技术要求与核心主题密切结合,而且相对而言难度较低,建议在技能训练,尤其是歌唱练习中采用以下方法:

1.多样化的实践方式

即用多种实践活动方式掌握技能。例如,教材设计的“快板说唱”“演唱与律动”等,既可以一个活动、多个目标,也可以一个目标、多个活动,以多样化的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象化的教学形式

把枯燥的技能训练融进形象化的作品教学中去,这是本教材编写成员在编写中竭力想做好的工作。例如《祖国颂歌》中的“快板说唱《大中国》”,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奏练习,可通过练习为《爱我中华》的歌唱做好准备。有关这一想法,教材目前呈现还不够完善。教师可在歌曲中截取片段作为技术练习的材料。

3.适切性的技能要求

对音乐作品而言,技术要求是没有终点的。教师唯一可遵循的就是基本上按照教材呈现的形态进行技能练习的教学。纵观全套教材,在技能上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乐器吹奏,从3度渐渐到10度,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课中实施的。教师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当然,如果根据班级情况进行自主调整,那完全是合理的。

(五)拓展艺术视野的多样性

音乐与其他姐妹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有些音乐创作灵感原本就源于其他艺术。在本套教材中,第五单元的内容都与其他门类艺术相关,包括戏曲、影视、诗歌与美术等。有的教学内容虽然是纯音乐作品,但是含有相关艺术的元素,例如音乐作品中的舞蹈韵律性、内容中的戏剧性等。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以音乐为主体的全面的艺术文化水平,教师可适当进行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把听、唱、动融为一体,进行作品分析与演绎。例如:作品《爱我中华》《青春舞曲》可以在歌唱时加入舞蹈,唱《茉莉花》时可以进行歌唱表演,在欣赏《春节序曲》时可以加入声势律动,在欣赏《二泉映月》时可以编成戏剧小品、情景剧等。

虽然我们教材组编写人员对教材的修订竭尽全力,但是教材的优化是无止境的。从实际情况看,教材编写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教材内容从书面形式到课堂中的教学形式,必须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才能产生大的飞跃,获得真正的成功。所以,每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的参与者。让我们群策群力,为创建优质的音乐教学课堂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