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的舞蹈也要像女孩这般婀娜多姿吗?——舞蹈教学中关于个性化培养的思考

男孩的舞蹈也要像女孩这般婀娜多姿吗?——舞蹈教学中关于个性化培养的思考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第一小学 邢灵燕

舞蹈和律动是音乐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舞蹈学习的环节常常可以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内涵。《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更是表达了舞蹈律动的重要性。因为这个原因,多年来我始终是将舞蹈作为音乐学习的重要手段来实施和完成教学的。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我严谨而又专注地实施着,同时也享受着由这种教学所带来的愉悦。

我校未来学习中心成立后的某一天上午,我刚到校就听说局领导要来校参观4楼的多功能教室。恰好这天上午我在4楼音乐教室有好几节课,这也就意味着我的课堂有可能被开放。不过我倒是镇定自若,因为1年多来,通过我的精心栽培和细心呵护,孩子们的音乐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若是有机会让领导们一览风采,也算是给我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想到这儿,不由得一阵小激动。

伴随着上课铃声,孩子们用他们富有感染力的律动跳进教室,与此同时,校长也带领了几位领导走了进来,看着他们面带微笑,孩子们的表情更甜了。可得让大家看看孩子们的看家本领,我暗自思忖。

随着《金孔雀轻轻地跳》那熟悉的前奏,小朋友们各自找到了点位,摆好一位手准备开始……

这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民族花朵》中的一首歌曲,在学会了演唱之后,我设计了用孔雀舞的动作将歌曲内涵进行升华,试图让孩子们通过舞蹈动作亲身体验歌曲描绘的小孔雀的形象,每个孩子事先在我的辅导下学会了动作设计与表情演绎。

此时,孩子们仿佛能感应到我的期待,每张小脸都笑得像花儿一样,唯恐输给自己的同伴。

音乐起,“小孔雀们”婀娜的动作稚嫩、卖力又标准,整个音乐教室顿时充满了欢乐,仿佛把人们带到了孔雀的故乡——西双版纳。在歌乐声中,领导们有的点头微笑,有的拿起手机拍摄,还有的在模仿孩子们的动作,看到这个场景,我心里别提有多得意了。

“男孩的舞蹈也要像女孩这般婀娜多姿吗?”

忽然,一句悄悄话轻轻地飘进了我的耳朵,抬头一看,正是那位模仿动作的男士笑着和边上几位嘀咕,语言中分明隐含着一丝不解与担忧,我的内心顿时掠过一丝不安……

下课了,校长很自然地向开放课堂的执教老师做了反馈。校长说,领导们认为我的音乐课很有特色,并对孩子们的音乐舞蹈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我却心事重重,那句“男孩的舞蹈也要像女孩这般婀娜多姿吗?”的话如同一块石头,明显压制了我本该兴奋的心情,我陷入了沉思……

翻开了《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醒目的几行字映入我的眼帘:“音乐教育具有凝聚群体与张扬个性的作用……音乐教学能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开掘,个性得以张扬,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而纵观我一直以来的教学方法,表面上看似科学严谨,事实上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个性化教学。那么是什么造成我或者其他也在这样操作着的老师们的这种简单行为呢?

我逼问自己并开始反思,隐约中我忽然发现了造成这一现象的问题症结。

一、客观上,本人习惯按照教材进行统一的动作编排,因此并不会从《课标》的高度去深挖教材的内涵。不是吗?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始终认为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舞蹈不就是让孩子按照规定的动作学会就可以了吗?在习惯思维的定势下,本人对《课标》中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并未深思熟虑,因此,对个性化教学也常常是停留在口号喊叫上,对学生“想学什么”“能学什么”“该学什么”缺少感性认识,自然对“能教什么”“该教什么”“怎么来教”缺乏理性思考。

二、主观上,本人注重体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因而忽视了由性别而造成的男女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在舞蹈教学的环节中,本人只专注于想要将舞蹈动作完完整整地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会,但凡遇到没有“达标”的学生,不惜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讲解、示范,让他们多练,导致男女生舞蹈中的动作是一样的,储存的动作元素也是一样的,上课时的表现更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多了整齐的动作和积累的舞蹈语汇,却少了自我认识和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这样的音乐课堂俨然成了一个模具加工厂!”

“男女学生进去,一种孩子出来?”

“所有的动作都是统一的,这是广播操还是舞蹈?”

“……”

各种质疑声在我的耳边回荡着……

是的,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叶子的说法一样,农业的成果是有个性的;而工业化的产物则是千篇一律、一个模板、没有生命的。艺术是启发想象的形象思维,艺术教育不就是农业教育吗?我开始思考如何在音乐(舞蹈)课中赋予孩子更多的个性,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