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时代文化的根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决定》首次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同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建设相衔接,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评弹文化是一种经过甄别和筛选的中国优秀文化之一,本课题致力认识和发掘“评弹文化”内涵和精华所在,以“评弹文化”来涵育学生人文素养,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二)课程改革的需求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中小学阶段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关键时期。让他们耳闻目睹无处不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自然而然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产生认同的情感和共鸣,从而得到身心健康发展,并上升为一种民族的精神。
课程改革,要求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的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评弹文化”校本课程是学校拓展型课程的重要补充。它着眼于继承和传播吴越地域文化,以丰富而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感受、理解和体验的过程中提高文化素养,形成探究意识、陶冶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修养,功利心重的现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提不起兴趣,传统文化素养不够;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了解程度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找到一个适合学生需求、适合学生接受的途径和方法,焕发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兴趣是当前迫切需要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开发以评弹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校本课程,让其感到学习贴近他们的生活。在文献资料中发现:学生、教师对“评弹文化”研究少;对“评弹文化”涵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罕见;对“评弹文化”涵育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没有。开发和实施“评弹文化”校本课程,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发展学生的美育能力,具有高尚的乐趣和情操。这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学校发展的追求
学校历经十几年,从“传统的评弹特色”发展为“以评弹为龙头的上海市艺术特色学校”,到“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为达到“培养健康、明理、文明、好学,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合格初中生”的育人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我们感到原有的以评弹为龙头的社团建设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要改变学生参与面不够广,课程内容、形式相对狭窄的现状,将学校特色文化与涵育学生素养紧密联系,提高育人效果,建设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评弹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加快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的水平是我校迫切的需要。
很多教师对评弹文化了解缺乏,传承意识欠缺。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其实就是自己不断深入学习,上升理性认识,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的过程。教师人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何将教师的知识积淀内化为教师的文化内涵、人文意识和自觉行为;如何通过文化熏陶,涵养为教师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并转化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特别是教师的育德能力,正是本课题所迫切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