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的乐章——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欣赏课

典雅的乐章——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欣赏课

上海市开元学校 张 萍

【课题】 典雅的乐章。

【教材版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艺术(音乐)》教材。

【年级单元】 九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风格——凸现艺术的个性》。

【执教】 上海市开元学校 张萍。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品中,整节课的听赏顺序是:导入—整体欣赏—分段赏析—实践体验。从开始导入中去调动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海顿及其作品的兴趣,并能主动去了解和探索。在初步整体聆听时,感知音乐的主题思想。在分段赏析过程中,利用聆听、演唱音乐主题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思维,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最后实践体验,师生共同合作,让学生在感受理解音乐方面和创作思维发展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目的】

一、通过欣赏欧洲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使学生领略音乐中的典雅气质及美感,从而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认识其精华所在。

二、熟悉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旋律,能用吹奏、歌唱等方式积累优美的语汇旋律。

三、初步了解交响曲、变奏曲音乐体裁,了解作曲家海顿。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学会哼唱《惊愕》第二乐章主题,感受古典时期的音乐的风格。

二、感受、体验并表现旋律的变奏创编。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激趣

(一)欣赏影视片段,引出交响乐。

(二)复习讲解交响乐概念,引出交响曲。

说明:在本环节中,通过动画片的欣赏活动,在课堂初始就活跃起了课堂气氛。通过师生互动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引导,复习已学的交响乐知识,激发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二、欣赏与分析——欣赏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一)介绍海顿及交响曲概念。

(二)初听“惊愕”主题。

1.思考:根据音乐的特点,给乐曲取名。

2.揭示“惊愕”,并说说惊愕的由来。

3.出示谱例,学生跟唱,注意顿音记号及变化音记号。

(三)完整欣赏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乐曲中的主题变化。

思考:主题是否有变化?

(四)分段欣赏海顿《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分析每个主题的不同变化。

1.老师提取音乐主题片段,提问:每个主题在音乐上有何变化?

2.变奏曲式概念

(五)小结:海顿及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说明:本环节通过整体欣赏和分段欣赏,通过聆听、观看、演唱等手段,体验音乐各要素在各个主题中的不同变化,感受古典主义音乐的魅力,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变奏曲式,为后面的音乐创作做好了铺垫。

三、实践与拓展——创作《小星星变奏曲》

(一)学唱并演奏法国民歌《小星星》片段,感受乐句的结构。

1.出示谱例,学生跟琴演唱。

2.口风琴吹奏,熟悉谱例。

(二)学生分组创作《小星星变奏曲》乐句。

(三)师生共同演绎。

说明:通过创作《小星星变奏曲》,理解变奏曲式。

四、课堂小结

《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 音乐笔记

一、欣赏音乐主题,选出与之符合的交响曲? ( )

1.《告别交响曲》

2.《惊愕交响曲》

3.《时钟交响曲》

4.《号角交响曲》

二、完整欣赏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准确填写主题的出现次序

主题 主题旋律简单、朴实、典雅,在乐曲的一开始由小提琴齐奏而出,反复时声音更轻,然后导致全乐队爆发性的一击,产生(告别/惊愕/时钟/号角)的效果。

( )这一段主题是管乐器组的强奏,气氛热烈、热情,情绪已与第一次出现时差距较远;

( )返回到C大调,节奏从八分音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

( )保持了主题的结构,主旋律改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句尾处用第一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在句尾的空拍出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奏出短小旋律,与主题相呼应,显得更加活跃;

( )调性从C大调转至c小调,音乐由明朗转为暗淡,形成色彩的对比。

尾声 双簧管轻轻地奏出主题旋律前半部分,又回到抒情的慢板乐章。

三、创编练习

图1 练习谱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