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人工科学创始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在《人类理性与设计学科》里提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恰当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关于设计的科学”。[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自身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依赖自然而生存,人类通过不同的造物适应不同的环境。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说:“人的最好定义是:不是使用工具的生物,而是制作工具的生物。”[2]“使用”是生物的一种本能,如大猩猩会使用木棒敲打树枝采集野果,但“制造”却只是人类特有的意识。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反映在器物的文化审美和功能结构中要与特定地域相适应。西蒙说:“自然现象由于服从自然法则而具有一种必然性的外观,人工现象则由于易被环境改变而具有一种权变性的外观。”[3]所谓权变性就是地域环境的适应性。

本书的论点是设计环境决定论。首先环境是事物存在的条件,事物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事物的改变会影响环境,既可影响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也可影响环境向恶化方向发展,这取决于添加于环境中的事物的环境适应性,或环境中原有物改变后的环境适应性。我国的科技古籍《考工记》《天工开物》及其他诸多农耕古书曾深入论述过人工活动、造物与特定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工物要依据环境差异而呈现多样性,只有各地域的人工物与其所处地域相适应,才能出现全球生态良性发展的局面。

从事物发展规律讲,任何事物的前后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环境物的改变或添减会影响环境发展的方向。人类对环境物的变化必须有利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改变或添减环境物的规律来自对过去和现在环境状态的推演分析。奥古斯丁说:“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有直接内在联系的,不能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消失了,这是事物发展的时间流,同时事物的时间流总是与特定的空间场联系在一起,设计者应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发现过去的设计而预料未来设计。

设计的“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是相对的。任何人工物从规划、设计构思到生产制造,都已有意无意地打上了地域的印记,如产品的产地、制造商等是产品地域性的体现,这还不包括专门针对某使用地区的适应性设计,这使地域性成为人工物应有的绝对属性。设计的超地域性是相对的,许多产品的研发制造并不是从地域性入手,或者核心技术不是地域环境的差异性问题,如汽车、手机、工业制造设备等。

设计中的地域性表现在设计物适应某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包括地域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三个方面。首先,基于地域传统文化的设计是地域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属于文化创意设计领域,当前的旅游文创设计、景观设计、乡村和城市设计中的创意设计都属于此类。在设计理论上,有的学者反对在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中只顾元素的提取,而忽视传统文化中的活态元素和内在机制的应用和再创新设计。其实从广义符号学角度看,作为关系存在的符号是借用此物说明他物的特定信息,是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载体,这种载体是约定俗成的。[4]基于地域文化的设计还是属于创意设计和符号设计领域,传统文化被用来说明现在物品该以何种方式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和理由。要借鉴和发展中国传统意象思维、尚象类比的认知意识和美学观念。

其次,地域性设计的核心是基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设计,即生态性设计。设计不但要适应环境,还要对现有已恶化的生态起到修复和促进良性成长的作用。地域性生态设计融合了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及地理科学的知识进行创新设计,提出了新的环境尚象设计思想和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地人观念对当下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学的构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中国传统造物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阴阳哲理”等系统思想。当今设计学要拓展这些思想,将地域性设计与生物学、物候学、仿生学等相结合,进行基于特定地域生物物种特性的仿生设计,基于地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生态设计,以及现有地域性生态科技成果的应用重组设计等。

最后,着眼于区域经济特点的设计。区域经济学研究认为产业类型呈地域性分布,一个地方的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当地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条件综合决定的。作为服务于当地产业的设计行业必然要适应当地经济类型,把握企业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特别是地域特征鲜明的土特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加工,其制造工艺会影响产品设计方案。

地域性设计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都符合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趋向。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造物文化基本上与自然生态和谐一致,其中既有人类主动适应自然的成分,也有被动顺从的成分。这主要是由于古人生产能力低,不可能对自然造成全球性危害。工业革命之后,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加速上升。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近一百年创造的价值比过去全部历史创造的还要多还要大。但事实上,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活动所产生的副作用也是空前的。

现代工业制造应面向地域特征,从研究地域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开始。这种造物方式的前提是需要社会整体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概括起来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在提升,人们需要与自然和谐、需要与人类社会自身和谐。科学研究要体现时代价值,聚焦现今社会,世界各地都在关注人类的共同主题—生态问题。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这里融为一体,不同地域的生物由于要与相应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彼此作用又形成特定的生态系统。而作为生产生活方式载体的生活用品也应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适应,呈现出多样化、和谐化的器物文化生态系统。

(2)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需求多样化是必然趋势。机器可以按同一种标准制造,而人的生活方式却不能用同一种标准要求,作为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日用工业品当然也不能按同一标准制造。过去物质产品匮乏,制造商不可能考虑,也没有能力顾及地域多样性和生活方式多样性所决定的产品模式。另外,当社会处在温饱线以下时,人们对工业产品所体现的文明水平要求也较低。

(3)地域性设计制造的条件是制造技术的空前提高。高效率、高质量的柔性加工生产和根据大数据分析的用户需求模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生产已日趋普及,全国甚至全球通用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只是人类制造技术不发达时期的历史现象。工业产品实行大批量、通用化和标准化生产的原因是便于配套服务、互换维修等技术性问题,对生活自身研究考虑较少,而现在企业需要在标准化生产和个性化设计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和横跨几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相比,新石器前后经历了约六千年的时间,而工业革命到现在也只有区区两百多年,信息革命也只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但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变化几近竖直增长,其他负面问题也可能直线增加,值得思考,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

(4)我国是地理跨度非常大的国家,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民族众多,各地区文化特色鲜明,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非常明显。西部是地域特色极为明显的地区,那里几乎具有所有的自然地理类型。从海洋到沙漠、从平原到高原、从湿润到干旱、从亚热带到寒温带无所不有,中国的少数民族大部分都集聚在西部。所有这一切都为发展地域性设计提供了特色条件。

地域性设计研究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单从地理学、人类文化学、生态哲学和一般设计方法论等角度论述都易落入泛泛化。地域性设计研究离不开对特定地域人工造物现象的案例研究,特别是某地域中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地域适应性分析和比较研究。本书以作者多年生活、工作和长期体验过的地域范围作为研究对象,这就是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沙漠绿洲及周边地区。以六盘山、祁连山、贺兰山为三角,以农耕文化、草原文化的交汇过渡带为样本,将其称为“三黄地区”,即黄河、黄土、黄沙。在这一地域范围中地理因素相对独立完整,形成了以干旱为基本条件的自然属性和人文特征。

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传统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推进,许多高校的设计学科及相关专业都在探索和实践基于地域生态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创新创意设计研究,期望本书也能为地域性设计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赵得成

于兰州

【注释】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

[2]爱德华·B.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8.

[3]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M] .武夷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

[4]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