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耕生产

五、农耕生产

1.梯田

梯田的发明是人类适应特定自然的伟大工程,真正的巧夺天工。它具有以下几个地域适应性特点:防止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原本植被稀少,再加上黄土的易流失特点,在雨水的地质作用下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梯田将雨水截流在半坡,防止急流拉冲作用;提高了农业种植面积,原来的坡地许多无法使用,进过平整为梯田增大了耕种面积;改善了农业作业条件,节省人力物力,平地耕种,无论是机械化作业,还是人畜耕种都省时省力;保持了土壤养分和水分,提高土壤生产力,截流降水,不但防止可溶性土壤养分的下流,关键是保持土壤水分,增长土壤保墒时间;同时创造了震撼人心自然艺术景观,梯田是优美曲线的立体渐变递增或相似构成,富有富有节奏韵律感,视觉冲击力强,现在甘肃庄浪等地正大力开展梯田农业旅游观光项目(图4-38)。

图4-38 梯田

2.沙石田

沙石田是西北传统农耕方式中的又一大适应干旱的发明,沙石田在兰州云登、白银靖远、中卫兴仁等干旱戈壁地区的缓坡地带耕种较多。沙石田据说是兰州人发明的,原来在云登秦王川一带沙地耕种的一农民发现,播种在鼠洞旁边的石砾碎石较多的地方苗长势强盛,在连续多日不下雨的情况下仍然茁壮生长,后来试着用同样的方法,将碎石块铺在自家农田上,果然来年庄稼长势良好,特别是在连续多日不下雨的情况,下麦苗的叶子仍坚挺油绿。那沙石田是如何适应干旱的呢?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在干燥的土壤中浇水,水会沿着高坡向高处渗,这就是土壤的毛细现象,土壤土粒的大小比例不同,毛细作用大小也不一样。西北的沙漠戈壁区和黄土高原土壤层毛细作用较强,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导致水分从土壤里像毛细血管般的空隙中向上流失而加剧干旱。当土壤表面铺盖上一层碎石块,就不会形成毛吸现象,使原本流失的水分保存下来,从而让庄稼茁壮成长。此外许多石头都含有丰富的磷钾及其他矿质肥料,给农作物提供了较多的养分。宁夏中卫的硒砂瓜生产正是综合利用了沙石田昼夜温差大、保墒涵养、土力肥沃等旱地西瓜生产的特种条件。因此中卫一带产的硒砂瓜瓜瓤松脆、甘甜可口(图4-39)。

图4-39 沙石田

3.同心水窖

水窖主要指干旱地区的一种储存雨水的设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往往好几个月不下雨,而水窖解决了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又被称为“旱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计划》:“挖泉、打井、空装水车、打水窖、修涝池,新修水地二万五千五百亩,并且保证彻底解决人畜吃水的困难。”

因修建水窖的土质条件不同,水窖的形式分为瓶式、坛式和窑洞式。在宁夏同心县有一种很特别的水窖,人们往往采用瓶式水窖。同心水窖选取在径流汇集的坡面上,开口小,用纱网将口封住,避免大块物掉进水窖,内部呈瓶状,上下一致,封口处呈拱形穹状。

传统的同心水窖制作材料和工艺都有很强的地域性,基本方法是:把院子用水泥硬化,在院子的某一合适角落挖一深度250~300厘米的水窖,在窖腔的内壁四周开挖很多直径约4~5厘米、深度约15~20厘米的小孔,小孔要按一定密度和错落规律排列,然后将本地的一种红胶泥(西北戈壁地区常见的一种土粒细密的红色矿物土料,遇水浸湿后致密性强,几乎不透水,常用来作为不同岩土水层的密封材料)用水泡软后揉捏成柱状条形泥巴,然后将泥巴的一头用力塞入小孔中,另一长出来的端头,则用手掌拍平,因开孔密度很大,水窖四壁用这样的方法就会形成一个固定在窖壁四周的红泥饼层,最后在其上面再附一层红泥把各红泥饼连接在一起,用力压实抹光,就形成一层完整的红泥防漏水层。在西北戈壁绿洲地区,也有地下水位很浅的地方,挖井到地下三米多甚至更浅处,就会有苦水就会渗入井内,但这些水多为盐碱类的苦水,不能饮用。因此,在井壁的红泥层还有阻止地下苦水渗入井内的密封作用。戈壁地区的大多数红胶泥对水质没有什么污染,是当地随处可取的一种廉价土料,采用这种工艺是人类适应干旱自然的一个生态设计典范(图4-40)。

图4-40 宁夏同心县传统红胶泥水窖及其建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