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
1.独轮车
人类技术的进步在很多情况下是随环境和地域的差异而推动的。比如马车、牛车的基本形制和其他地区也没有太大区别,但受不同地形地貌影响,不同地域条件对应了不同的出行、运输等交通方式。由于东部黄土高于地区坡地多,农田耕作运输中的田间小路多在坡岸边缘,道路起伏落差大,蜿蜒崎岖。所以独轮车在这里独具功效,从古代到现今独轮车没有其他交通运输工具能替代,只是随着技术进步,综合使用性能在不断提高。坡地、梯田中种植的小麦、玉米、土豆等作物除了用驴驮、人背,就是用独轮车推。有的独轮车有围栏,适宜向田间运送粪肥,或散状的农产品等[图4-37(a)],有的则适合运送麦捆、秸秆、麻袋等农产品[图4-37(b)]。
图4-37 黄土高原地区交通运输工具独轮车、架窝子
2.架窝子
西北的架窝子也称驮轿,是清朝才出现的一种富贵人家走山路的乘坐工具,民国时期较为盛行[图4-37(c)]。据记载1927年甘肃教育厅厅长马鹤天考察青海,雇乘架窝子,自兰州取道红古去西宁。后在《西北考察记·青海篇》中写道:“架窝者,系用两木杠,上搭席棚,下结绳络,内装物件,再铺以褥被,可坐可卧。木杆两端,有横杆,两骡前后架之,为西北最舒适行具。”由此可知,所谓架窝子,就是将传统的抬轿形式改为由马或骡子驮行(一般为骡子,因骡子走山路耐力好),即在轿厢两侧安装两根长椽,前后都伸出去形成两对长辕,然后一前一后各配一匹骡子向前抬行,脚户在前骡左侧,持辕控驭前行山路。
架窝子最大优点是走黄土高坡的山路和走西北戈壁上的砂石地。旧社会路况很差,许多地方干脆就没有固定的路,每当耕种或雨水冲刷,原有的路可能就改道,戈壁地区随处是石子儿,传统轿子车通不过去的地方架窝子却能通过,这种交通工具很好地适应了地域特征。架窝子通常使用骡子驮轿,原因是骡子身壮力强、耐力好、生性驯良,走路较为细心认真,因此是驮轿最好的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