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地域心理的内外两情态

三、文化视野下地域心理的内外两情态

基于以上的地域性理论基础,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将地域心理和地域精神两种概念结合到一起。因为这里树立的是一个意识与物质领域内的观念,不妨将心理与精神视为同一类概念,便于后面论证的展开。心理描述的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的短期感知认识活动过程,是相对不定性的。精神是心理的长期积累过程,是长期定性化了的人脑定性思维结果,精神应是被包括在心理内的。

心理学研究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文化视角很重要,主要有三种形式: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在国际化发展的今天引起学界的普遍重视。跨文化心理学主要用比较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的心理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性、差异性,以及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文化心理学则是研究心理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与心理之间相互整合的机制关系,这似乎是证明。本土心理学兴起较晚,是一门描述及解释当地人心理及行为的学问,以1981年希勒斯和洛克的《本土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中国学者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入这方面的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主张采用现象学和质化方法论,研究工具应是背景化和情景化的。[3]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域性设计的方法论,特别是基于中国文化特征的情景化设计。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产生是为了对抗心理学中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受西方心理学影响,自身发展不足,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普遍性的理论模式。多年来由于国际化的发展,使跨文化心理学显得更为实用,研究相对较深入,而且以往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方面的成熟成果可以作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基础,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必须是三者并行、交互进行。

基于此,地域性心理研究应以跨文化心理学为重点,借用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的成果和方法,从文化外在和文化内在两个角度共同探究行为与其特定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

虽然许多心理学家早就已经意识到文化同行为的联系,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跨文化心理学产生之前,心理学家一直把心理学视为如物理、化学那样的自然科学。心理学研究中如何把文化因素整合设计到研究系统中一直是困扰心理学家的难题。事实上,人的行为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但如何界定这个背景?又怎样能把背景与行为分开?种种的困难存在,使一些心理学家不得不放弃对行为所处的文化背景的考虑,转向寻找内部行为的制约因素。之所以造成这种困境,是因为许多研究者自身就是他们所要研究的文化共同体的成员。他们无法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身处他所在的文化背景之外,更无法将自己孤立出来并将自己所属的文化作为他文化研究。

值得欣慰的是,文化人类学领域的跨文化研究促使了心理学的发展,不但从一个新的角度开辟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论,关键是提出了存在于不同民族文化、地域环境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这直接为地域心理的存在提供了解释,也为地域性设计构建了心理学基础平台。设计的地域性是地域心理驱动下的文化行为,跨文化心理学为人类行为的理解提供了新视野。

早期的跨文化心理研究热衷于寻找普遍性研究,传统跨文化心理学一直在向主流心理学靠拢,利用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寻找文化同质性东西,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跨文化的比较找到不受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规律。普遍性研究策略也是用同样的方法、理论、程序用于不同社会,在比较中找出不同文化影响之下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普遍性研究策略是站在某种特定文化之外来研究这种文化。此类研究的好处是促进人们对人类行为的整体理解,并给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提供本质性解释。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多元文化论又促进了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从普遍性向特殊性转变。特殊性研究策略把文化看作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看成文化成员之外的影响因素,因为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文化不能脱离人的活动而独立于系统之外。在这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是站在特定文化之内而研究该文化,其研究目标是要得到每一种文化之下不同的行为方式。[4]

如果认为行为与文化有密切联系,那么跨文化的特殊性研究方法则真正把心理学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文化有具体的内容和形式,所以行为与文化的联系应该是同具体文化的联系。当然,普遍性和特殊性两种研究策略是相互联系的,两者如同从内外两个视角观感文化,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果。

基于自然科学模式的跨文化心理学实践研究表明:要想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对应的文化行为,就必须弄清人的行为的多样性与多样化文化背景的关系,也就是要研究环境如何培育、熏陶和制约人的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这样一来,地域性心理研究也就必须加强与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联系,从所属文化背景之外和所属文化之内两个角度共同探究,才有可能找到行为与其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图3-1)。跨文化心理学中所讲的文化(背景)与行为,在地域心理概念中应该叫作环境与行为。对于一个具有特定文化特质的对象(如文化创意产品)而言,地域文化外的主体对它的心理感受是差异化、新颖的,若被进一步承认和接受则是一种跨文化行为,这种差异化、接受化的心理是地域心理的外在心理。这种已经构建的地域心理会与他地文化形成对比,使其在欣赏他地的地域环境与文化时形成差异感、新鲜感、愉悦感、承认感;对于地域文化内主体(文化主体)而言,其自身是环境的主体,其心理本身构成环境,文化主体按照环境造物,对文化特质对象(如文化创意产品)表现出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这种接受心理也称本土心理。这两种心理都归属文化心理学现象。

图3-1 文化的内外视角与地域心理

文化的深层是审美心理和价值观念。不同群体的人,不同个体的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不一样,对不同文化符号的心理感知也有一定差异。群体差异主要由地域差异和群体受教育、群体信仰等因素影响;个体差异主要由家庭出身、个体受教育、信仰等因素影响。众多群体混合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但作为地域性设计研究,首先要把握地域性群体心理特征,所以这里主要谈群体文化心理的形成缘由。

心理学上把人类拥有的知识外延,从大到小划分为“类、群、个”三个层次:其中“类”对应现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精神科学分类。“群”是指在某种社会文化下人们的群体心理结构,集体无意识与原型,表现为外部环境对人思维与行为的塑造,是人的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历史积淀的产物,对群体心理认识的研究要先从典型的个人心理的形成开始。[5]人类的任何个体都必须在某个特定的地域性群体中生存这一点,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人类生活中的地域性因素,像民族性、文化等都是其最基本的方面。

地域心理属于社会心理的一种,是一种大众化的群体心理,它根植于地域性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共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现象。由此可知,文化的群体及个体差异无论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还是自然生物学的角度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文化载体的符号,认知是从属于文化差异的。现在人的心理和意识转变趋同化很快,但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容易以人的意志而改变,而是要与其相适应。

地域性跨文化心理研究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在设计心理学上要把握跨文化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相结合研究,因为文化产品面对两个市场:一个是文化之内的认同市场,另一个是文化之外的被承认的市场,两者互为依存,其中文化外市场才是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