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原象资源

(二)黄土原象资源

黄土高原是在地质时代,先由风力搬运形成沉积土层,再由雨水长时侵蚀、长距离搬运形成的,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夏季风在每年7—9月如期而至,加上黄土易失陷、易流失的特征,导致黄土高原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虽然千沟万壑的山地、丘陵地貌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也都有梯田式农业生产方式(如云贵高原地区),但这些山地大都是岩石类地形,湿度大,夏季炎热,不适宜生土建筑形式。

黄土高原虽然水土流失严重,气候相对干旱,但千万年来人类以这样的自然地貌为基础,找到了一套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存方式。按照传统生活方式的宜居性看,我国黄土高原在生活的许多方面是得天独厚的,《礼记·中庸》讲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中,人与天地和谐共处,形成了并育长存的生态境象。

黄土高原地处中纬度带,距离东部海岸距离适中,南接秦岭,这些综合地理因素决定了其温湿状况适宜旱地农耕生产,与传统农时、农事活动相协调。黄土高原的民居和农耕都是立体化的。单从空间体验情境看,这里的地表起伏幅度非常大,天然空间的三维立体感强烈。无论是农业生产设计还是民居生活设计,都需要从三维空间思考,黄土高原地貌为地域性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元素和立体体验机会。相对平坦地貌,这里地表裸露面积更大,纵横交错的沟壑阻止了来自北方沙漠戈壁地区的大风沙尘天气,虽然交通不便,但众多的沟谷和盆地具有聚湿、保温效应,适宜人类健康生活。图7-43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原象看板,该图板也从环境、气候、民居及传统农耕生产四个方面做了简单描述。但作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很难通过几张照片就能表达本地的环境原象特征,或者说在有限的版面中图片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很困难的、值得专门研究的活动。图板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更多联想,想到更多的场景,激发情境设计和生态设计。

图7-43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原象看板

黄土高原的传统农耕文化与黄土土质、黄土地貌有内在的一致性。黄土土粒物质组成具有高度的均匀性,黄土土粒为0.005~0.05,以石英(约50%)和长石(约20%)成分为主。黄土作为农耕土壤容易形成团粒结构,保墒性极强;层叠的梯田,肥沃、疏松、保墒的黄土土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靠天吃饭,也基本能保住收成,相对灌浇地区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黄土高原是我国旱地农耕文化的发祥地,春耕的一系列耕作方法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华农耕文化的根基,秋季人们用驴驮或独轮车推的方式沿着高低蜿蜒的羊肠小道,将收获的麦、荞、黍、粟、土豆等拉到门前的麦场上,呈现出一派恬静安逸的农耕气象。黄土高原地区的村民靠天吃饭,虽然经济并不富裕,但生活相对悠闲,土地综合性价比高,民间民俗文化发达。

由于黄土呈竖直肌理发育,土层结构主要以棱柱支架式多孔结构为主,在雨水搬运作用下,形成了川、谷、梁、峁、塬等黄土高原特有的各种地形。传统生活中,人们很好地利用了这种地形结构。生土窑洞和土夯建筑,左右上下错落有致,有各种精致的建造工艺,表现出自然有序的空间立体感。黄土作为土夯、土坯材料,含有丰富的黏土和易溶性盐类,遇水夯实后容易固结成聚集体,干燥后强度很高,再者,黄土高原降水相对较少,土夯、土坯生土建筑使用期较长。这里的人们不但创造了独特的传统生土民居形式,从原始社会起先民还在这里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黄土彩陶文化和原始农耕文化,天人合一。

黄土高原温湿的河谷环境,洁净的黄土土质使得这里适宜酱醋腌制食品,再加上黄土又是一种上好的陶瓷制品烧制原料,所以黄土高原农家腌菜、酿醋、做浆水、甜胚子用的陶瓷制品都来自本土黄土烧制。新鲜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米面酱醋放置在窑洞最里面的小套窑中,夏季寒气袭人,保鲜效果非常好。天水、静宁等地盛产苹果,定西、西吉等地盛产土豆,这些果蔬放在黄土窑洞中,等到第二年五六月份还水分饱满,新鲜如初。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除了主客一体化心理象征意义外,还有生态理念上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西北干旱地区地理特殊,历史上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核心地段,曾经有辉煌的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征鲜明,按照二重性原理、自然运动和人类适应性活动共同造就了西北干旱农耕文化的和谐境象,形成黄河、黄土和黄沙地区的环境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