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变异和文化扩散

二、遗传、变异和文化扩散

文化生态学是从生物学观念,并以生物学范畴的概念作为工具性方法去研究和分析文化现象及其构成系统的思想。要更进一步认识文化生态的地域适应性关系,有必要引进另一组相关的生物学概念—遗传、变异。这是因为文化生态学虽然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看它的产生、发展、变异过程,但它并没有从遗传学上推导文化的特征或文化模式,即人如何适应环境创造了某种特征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又是如何适应环境变迁而不断向前发展的。[10]事实上人工物也基本遵循广泛意义上的遗传学和选择规律。

首先人的创新和设计思维都是在继承以往知识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思维判断、直觉,甚至顿悟和灵感都来自经验知识的重组,强调经验知识受激励和联想,就是潜意识转化为显意识也是来自现实的某种诱因。[11]另外,任何一个新人工物的产生相对于“母体”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革”,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永恒变革的过程。市场需求在变、技术在变,设计不能期待一个综合性、静态的有效公式,设计是一种多解的复杂方程,存在多种多样的答案,而且也根本没有最理想的、最优的答案,设计的所有因子都是活态的,甚至是不可预料的。另外,设计是一种商业活动,作为资本驱动下的设计活动,设计结果几乎总是包含着主观的评价,包含着对资本主宰者的妥协。[12]所以社会设计的对象是一个永远变化的事物,人们需要进行设计,但没有终极的、一劳永逸的目标。若将人工物的设计创新比作物种的“变异”,这种变异将是永无止尽的。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只有适应特定文化生态系统的“变异”才能有相对稳定的存活状态。也就是只有适合环境的“变异”才能生存下来,这个变异就是人类的发明创造和技术进步,器物技术在一代代的发明和技术改进中不断向前发展就是技术进化。我们可以从许多同类功能的产品中看出来,人类社会的各种器物都处在遗传、变异、淘汰和进化的规律中。比如早期的洗衣机,是用手摇把转动木筒里面装的两块叶片搅拌洗衣,发展到今天的波轮式、滚筒式、搅拌式的多样化演变,使得洗衣机操作更简便,功能更完备,洗衣程序更随人意,外观造型更时尚(图2-7)。但无论怎样进化,洗衣机的基本功能没有变,而且在基本结构、形态等方面都留有原始洗衣机功能和结构的遗传因素。

图2-7 早期的手摇洗衣机

许多人在技术领域做过有关产品进化的理论研究,提出过许多方法模型。如苏联的阿奇舒勒及其领导的科研人员提出基于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TRIZ理论),该理论从人的方便性和人的多方位需求入手,追求理想化进化状态。TRIZ理论认为,任何机器技术的进化都使能耗向减少的方向进化,各系统在向超系统方向进化,不完整的物场系统向完整的物场系统进化,宏观向微观传递等。这些进化趋势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全世界250万件专利技术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的。[13]近年来,随着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研究的拓展与深入,一些学者将分子生物学中基因遗传和变异的原理模拟到产品设计中。比如一些市场信誉好的产品,需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在保证产品主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对产品的次要功能和附加功能进行开发和改进,将产品的技术要素按基因机理归类梳理,在产品基因内部或产品基因之间进行操作,完成产品基因重组的创新设计。[14]若从整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讲,这类技术进化的概念是一个微观层面概念,它的切入点或许不是基于生态视角,但要实现宏观的生态性设计,必须通过微观技术层面解决问题。进入生态文明时期的所有创新设计都要将生态要素作为各个产品系统的共同要素去考虑。当系统或产品越理想化时,系统资源的耗能和排放应是越少的,无论是子系统或是大系统都能称为周围环境的有机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如对重力、空气、热源、磁场、光照的合理利用等。

文化传播其实是本地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途径。外来事物进入本地需要一个环境适应过程,即成长为本地文化的过程,进而在适应过程中演变为本地文化。原始社会各部落文化相互影响、多层次融合,比如半山晚期鸟纹由东向西传播,鱼纹与其他纹样复合得很多,复合变体纹样增多,《山海经》中的人面兽身、鸟头鱼尾等复合图腾也很多。

其实很少有哪个地方的文化不受外来文化侵蚀,或不是在其他文化的影响下成长的。我们常说的外来技术的消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实就是外地文化的本地化,这是本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