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原象资源

(一)黄沙原象资源

某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气象、土质土壤、植被动物、文化历史、工农生产、经济贸易等在地理学中属于地理要素,具有鲜明的地域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设计学是研究如何将现有要素合理组合解决现实生活生产问题或重新提出新模式开辟新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学问。地域性设计是针对某地的各种地理要素中的具体细节性因素做系统分析与还原,进而进行地域性元素的合理组合、生态重构,使之与地方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设计。从设计视角和取象设计理论看,可以将地理要素中与设计相关的具体细节特征元素称为地域性设计的原象资源,某地域的自然地理因素是地域性设计的主要构成元素和依据。

西北干旱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沿长城到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包括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和宁夏北部、甘肃中北部和新疆大部。这些地区地形较为丰富,有平原、高原、盆地,干旱地区且主要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起伏和缓、开阔坦荡,西部是盆地和山地相间分布,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还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等。这些地区地形封闭,多为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年降水量少,气温的季节差和昼夜差都较大。西北地区主要是以耐寒、耐旱性动植物资源为主。

我国西北山脉密集,山脉毗邻沙漠戈壁一侧形成了大小不等的内陆河,如发源于六盘山北麓的清水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发源于昆仑山和天山的塔里木河等,这些内流河在流经地域时形成大小不同的绿洲,是西北干旱地区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图7-41是西北沙漠戈壁及绿洲地区的环境原象看板,图板从环境、气候、民居及农牧业生产四个方面,简单筛选了一些能代表本地域环境特征的图片。在创意、创新设计中,图形、图像思维具有重要的方法学价值。

能反映某地特征的几张图片乃至专门筛选的成组图片往往蕴含着有关某地的大量信息。设计师在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直觉、灵感等各思维驱动下,可能会得到有关某地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生态设计、生产或生活方式设计等方面的灵感。而且不同设计师依据个人的知识构成和思维特点会产生不同的方案。图形看板设计也会因图片资料的种类、数量不同,制作者的挑选标准、板式组织方式等因素不同而不同。所以,不可能有最完整、最典型的反映地域特征的看板。但毋庸置疑,任何设计方案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人脑总是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组合、衍生而产生新的信息。也就是说,地域性构思方案(象)总能在看板(原象)中找到映射关系。所以,基于图形图像的视觉思维是设计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而借助看板只是一种辅助设计方法,视觉思维必须要建立在已有的生活体验或经历基础之上。

如图7-41所示,在干旱气候的场化作用下,西北地区呈现出与西南部完全不一样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群落,当地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呈现出鲜明的干旱性适应特征。在沙漠戈壁及绿洲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都是就地挖土建造的土夯墙、土坯房、草泥平顶房。房顶使用的檩椽主要是白杨木、沙枣木,房笆则主要用芨芨草、红柳等沙生灌木条编制。而且新疆维吾尔族同胞的阿以旺式建筑也是使用厚重的土坯墙和平顶,沙漠地区的这些建筑模式适应了冬季严寒、夏季酷热的气候,并且利用了四季降水稀少的特点。

图7-41 西北沙漠戈壁及绿洲地区的环境原象看板

一般农具、家具也多为白杨木、沙枣木制品。黄沙地区的人们心灵手巧,诸多生活用品和器具制作也都是就地取材,使用条状的芨芨草、红柳、沙竹、沙柳等沙生灌木编制,虽然在器物的功用上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大,但都是用了当地化的材料。这是沙漠绿洲地带的人们适应干旱和利用干旱的生活方式。

这里需要提到一种利用羊粪板垒砌的牧区建筑。在北方草原地区,许多地方缺少可用于夯筑和打土坯的黏性土壤,牧民们常常使用一种很特殊的建筑材料建造羊圈和草料棚,这就是羊粪板。羊粪板是羊圈中羊群集体踩踏羊粪和草料后,密集板结在一起的一种块状物质,质地较为坚硬。羊粪板晾干后,冬季可以作为草原牧户的烧炕燃料。若切成土坯状的砌块,还可作为建造羊圈和材料棚的建筑材料。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就地取材,材料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生态适应的案例。因为这些地区都是沙性土,非常缺乏黏性细土,若按照绿洲地区的土夯土坯材料建造,运输和建筑造价成本高。再者因沙漠地区雨水非常稀少,风沙大,气候干燥,尽管羊粪具有臭味,但沙漠地区容易晾干,无臭气味,虽然强度不大,但能长期保留,由于降水稀少,不易风化和分解,所以羊粪板非常适用。

图7-42是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地带的一个牧户用羊粪板垒砌的羊圈,该地带的沙漠地势平缓,沙丘较小。牧民选择了一处风水较好的避风湾定居在这里,旁边有一沙湖,牲畜饮水方便,周边没有任何可直接利用的建筑材料,牧民主要使用羊粪板建造羊圈和草料棚,当然居家用房的土坯等材料是外地运来的。

图7-42 西北沙漠戈壁区牧民利用羊粪板垒砌的羊圈

西北沙漠绿洲地区的农民一年只种一季的水浇旱地,大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棉花等,但干旱气候适宜许多蔬菜和瓜果生长,高光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糖分积累,西北沙漠气候盛产优质蜜瓜和葡萄,农作物品种和农耕生产方式地域性鲜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许多地方海拔为负值。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这是沙漠戈壁地区传统生产、生活环境中的原象特征。

兰州到宁夏中卫一带的山地缓坡地带,不但降雨稀少,而且几乎没有地下水抽取浇灌,在传统干旱农耕生产中,当地村民发明了砂石地耕种方式,粗大的砂石保墒保肥,在砂石地中生产的宁夏硒砂瓜驰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