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土豆文化的地域生态性
2025年09月26日
(四)黄土高原土豆文化的地域生态性
土豆已被国家列为继大米、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要粮食作物。据研究土豆原产于南美高山地区,喜低温生长,明朝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后在全国各地普遍种植。目前我国的主要种植区集中在北方地区的内蒙、甘肃,南方贵州等省区,这些地区大都为山区。
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山坡地带,且品质很优良。和其他地区相比西北黄土高原的土豆文化似乎更具地域综合适应特征。首先从土豆的生长习性看,它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山地区,适宜生长在冷凉低温的土温条件下,且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都要足墒培育,且不易多水浇灌,对土质要求要暄松透气、凉爽湿润,适合轻质黏土土壤种植。而西北黄土高原,土温较低、靠天降水、土壤保墒强、黄土疏松,具备了土豆生长优越的条件。
其次,土豆储藏非常关键,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最适合陶窑储藏蔬菜、水果,传统窑洞人家在厨房窑洞的里面再挖一个小洞进去,储藏土豆、萝卜、白菜、苹果等果蔬,依山而建的农家小院,靠山一边都要挖储藏窑洞,土窑洞本身就是一个天然保温系统,里面储藏果蔬保鲜效果非常好,比冰箱的冷藏效果优良,主要是窑洞里面温度低、接地气,湿度适宜、空气洁净、没有辐射污染。再是,土豆都种在谷地、梯田或台地上,这些地方都可以就地挖储藏用土窑洞,农民暂时不需要拉回家的土豆可以就地入窑临时保存,省时省力。
许多地方小吃必然与当地农业生产的作物类型及其特质有关。西北黄土高原的许多自然特性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息息相关,形成稳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