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活方式、人工物之间的关系
特定文化起源于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所采取的对应选择方式,器物层对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无一不凭借器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像胎儿离不开引带’,它不能使人自身的发展成为一种自然必然性……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60]
所以人们借助人工物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适应,也由此形成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人对自然的适应其实也是人自身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达到这种目的都需要凭借物,有些是自然界中已有的,但要善于选择和利用,如原始人打猎的木棒或石块;有些凭借物是自然界中没有的,需要通过人类自身的智慧设计制造,这种凭借物就是人工物,所以人工物是人与自然适应的凭借物。荀子在《劝学》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显然“登高”和“顺风”是对有利的自然凭借物的选择方式,但“假舆马”和“假舟楫”则是对人工物—马车和舟船的选择和使用。同样是交通工具,北方的马车是古人对平原、草原、干旱环境的适应;南方的舟船则是古人对江河、湖泊、湿润环境的适应。
生活方式最基本的是生存方式,是由人们生活所在的自然环境决定的,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会演变成某种地域性文化习俗,而且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而又系统化。所以,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讲,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根源、是物质的,习俗和审美是派生的、是意识的,人们之所以要按某种方式生存,原本不是人们的心理爱好、信仰或审美产生的,而是由于人们要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才形成了某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自然也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心理或审美情趣。而表达这种生活方式的物质用品,也就自然带有本地区特点,最终形成了特色的物质用品。所以针对特定地域的生活、生产方式、物质载体设计的本质过程是基于环境适应的契合方式的寻找过程,这是地域性设计的自然哲学依据。
既然文化多样性的本质是不同的适应性,作为文化特质的人工物是人与自然适应的凭借物,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它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适应界面。我们不妨将该界面内部指向范围称为人工界,把界面外部指向范围称为自然界,如果内部环境适合于外部环境,人工物就能有利于实现预期的目的。人工物应适应于其工作环境,这是作为人工物这一新概念的表征内容。人工物适应于环境的思想同样适用于非人工物,这是个最浅显的道理,因为生物物种本身有其特定的生长环境要求,在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中,其形态和功能适应了其生长的特定环境。由于人工物处于自然与社会的融合面上,并指向内部,它以自然物质和自然规律为支撑手段满足人的目的要求,所以人工物的属性应该代表人的属性,它与动物本能的造物属性不同。鸟巢、蜘蛛网是自然产物,这样以研究人造物如何合理存在的设计学科就与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学科、心理学科存在密切关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适应模型,这个模型的关键构造就是为地域“适应”建立媒介物。这就是人与自然无论在认识与被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之间,还是在适应与被适应的主客体关系之间,都存在一种特定的适应界面,我们姑且称之为人与自然的适应界面。寻求这种关系需要深入分析赫伯特·A.西蒙的有关人工物的概念。西蒙最早提出了人工物的界面属性,他说:“人工物可以看成是‘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环境)的结合点—界面。”[61]所有人工物便处在这个界面之中,人们凭借人工物才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适应关系。当然西蒙在这里是从普遍意义上论述了人工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显然“界面”的地域属性是不可避免的。不同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生活方式和凭借物(人工物)之间的关系可用图5-7所示图式表述:
图5-7 人与自然之间的效应界面示意图
①人工界与自然界可以看成实体物质世界的两个方面,生产和生活方式是这两个世界的纽带。
②不同自然环境(A/B/C)对应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a/b/c),这种生活方式与环境的连接纽带为相应的人工物(Aa/Bb/Cc)。
在自然面前人要主动适应,因为自然不会以人的目的为转移,所谓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实是人对自然的适应,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这种适应方式也不同,其物质载体—人工物也理应不同。由此推理,现代产品设计应该从研究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入手,寻求合适的界面模式—产品地域模式。
当前的设计方法学是基于系统思想的设计理论,柳冠中教授的事理学从人、物、事角度阐述了设计系统机制,在系统中强调设计外因对设计的影响,他在《设计事理学》中指出,“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研究设计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的外因,得出人的真正需求,并把它转化为产品”。他认为,事理研究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层次:微观、宏观。微观研究即在“具体”的情境内去把握“事”的各元素间关系,去理解人是如何感知外部世界的,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又是如何被外部世界所影响,从中发现问题,为细节设计提供依据。宏观层次的事理研究即在整体的“事系统—生活形态”中去确定目标人群、了解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从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生活环境的研究,生活环境对应目标人群,对应生活方式,进而才可能找到相应的市场。当然柳老师更多是从消费需求角度谈设计,其实不同地区的人们,其生活方式是受制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因环境而存在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