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车的仿拟性及其地域适应性

(二)黄河水车的仿拟性及其地域适应性

传统的黄河水车不但是特定地域适应性的产物,也是前人在模仿其他地区同类器物后进行本地适应性变化的产物。兰州黄河水车是由明朝学者段续宦游西南诸省时,看到当地用竹制筒车汲水灌溉装置(图7-30)后回兰州仿制而成的。据《重修皋兰县志》记载,“续里居时,创翻车,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船河农民皆仿效焉”,[23]因而黄河水车具有仿拟性特征。地域适应性代表造物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尊重和适应,摹拟和模仿则是人类造物的基本思维模式,许多人类技术的进步过程就是不断模仿和改进的过程。水车也一样,从唐代开始出现,到明清才得到较高程度的完善,据《农器图谱》记载,元代王祯受到唐代筒车的启发,发明了小型的汲水设备—高转筒车,后来又受到水转翻车的影响设计出“水转高车”。[24]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内陆山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南方的筒车和兰州的黄河水车,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不同:

图7-30 竹制筒车汲水灌溉装置

①黄河水车轮幅直径较大,最大的有20多米,也就是可以将河水提灌到近20米的高度,这是由于黄河上游水流急,峡谷冲刷较深,岸高水低的地域特征决定的。由于南方筒车所处的河流河水较浅,因此筒车半径小,水斗分布稀疏。

②黄河水车辐杆密度较大,相邻辐杆之间横向和纵向辐杆(俗称登棍)较多,而且是楔形榫卯结构连接,所以水车的整体构架较为结实,相对筒车而言,不但自身重量大,而且载水量也大(图7-31)。

图7-31 黄河水车的辐杆及辐杆结构

③水车外轮缘冲叶板(俗称刮水板)较为稠密,水斗分布密度也很大,这样提灌量就很大。

④黄河水车制造材料主要采用榆木、槐木,这是兰州本地木材,耐水蚀性好,而南方筒车则多采用竹材,水斗为竹筒,适合南方地域特征。

黄河水车的这些特点是与地域特征紧密结合的,由于水急岸深,所以半径要大,水流冲击力要大,骨架要结实,辐杆密集,登棍多,水斗分布密集。由此,我们对古人基于本地地域特征的造物基本原则有了粗略的认识,这对我们基于传统器物的现代地域性设计来说是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