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的过程模型
文创产品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符号应用性的再设计,此设计活动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探寻某地域的传统文化综合资源,抽取可以代表某地域文脉、地脉特征的原符号;二是谋求这些原符号可匹配的功能载体,也就是产品的用途和功能。图6-27所示是基于映射原理的博物馆文博产品创意设计模型,图中C(conception)为概念构思,是求解对象,它由因素A、B及两者的映射关系f共同构成,将其表达为:C=f(A,B),A和B本为以f为条件的映射,这里又成为C的一对影响因子,该原理下的创意过程如下。
图6-27 基于传统器物文化符号的创意设计过程模型
第一步:建立两大“象”集合
在接受文创产品设计任务后,设计者事先要了解文创产品代表地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征,该地方有哪些地域性象征符号,同时还要确定设计些什么类型的产品,其功能用途应该是什么类型,消费市场可能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要构建两大映射集合,即“原象”集合和“象”集合,盘点组成两大集合的各组成元素。两大象集合的选择决定了文创设计的主题问题。
1.建立原符号集合
按照索绪尔的二元符号理论,原符号必须有能指和所指,即意义和形态,这样才能将其附着在创意产品之中。设计之初首先要了解和熟悉该地传统文化符号和自然符号(特色动植物形态、自然地貌形态等),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创设计还需入村入户调查,可以把某一类具有时代、地域或民族特征的器形作为原符号。地方博物馆往往被设计者看作是本地文化符号的来源宝库,罗列出镇馆之宝、一级文物、二级文物、特色文物等资料,掌握其历史文化信息。在此基础上,依据传统器物的地域文化价值进行调查测试,将一些认知度高的地域性符号建立为原符号集合{A1,A2,…,Am}。一般来讲,镇馆之宝、一级文物等都是地域语意认知度较高的符号,被作为文创设计的重点题材应用。将它们分别以彩色照片、全息影像等方式整理齐全,按照重要程度和形态特征,以类目法[26]将它们分类整理,形成树形分类图表。[27]
当一些具有地域或民族特征的器物被作为原符号使用时,很少有全盘复制原符号的使用情况,通常是先通过语意差异法(SD法)确定原器物(原符号)的语意感知,再对原器物做形态解析,将古器物的整体形态分为若干造型要素,抽取其中的特征元素,[28]作为造型设计的语意元素,器物符号中的基本设计元素主要包括:
①遗迹或器形的外观几何与形状特征。主要由立体形状和平面轮廓形状构成,通常使用轮廓的概率很高,也有利于对其他造型因素进行综合,轮廓包括前视轮廓、侧视轮廓、顶视轮廓等,轮廓既可以是闭合全轮廓也可以是特征鲜明的部分轮廓。
②遗迹或器物的基本结构、机构特征。传统器物基本是由材料连接而成的结构类器具,通常状况下结构即反映外形,结构即反映功能,如传统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器具中的各类杠杆、水车、转磨、各类解木、解石机构、家具中的榫卯结构,民间的各类编织、缝制结构等。这些符号可以以平民化或立体化形式表现于文化产品创意设计中。
③遗迹或传统器具的表面构成—镂刻图案、纹饰、平面涂饰或纹样装饰等。古器物和传统器物表面图案或纹样反映了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重要文化信息,是创意设计的重要符号来源之一,在设计中要进行图案特征的选择和把握,可以是整体图案的使用或是最具特征的局部纹样选用。
④遗迹或传统器具的构造材质及肌理。古人造物大都是天然材料,涉及各类木材、石材、皮革、陶瓷等,而且能够遗留下来展示给后世的大都是上好的质料,让研究者、收藏者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受材质的影响,但传统的器物材质可以通过现代的表面肌理技术达到想要的视觉效果。
⑤遗迹或传统器具的色彩构成。色彩是构成形态视觉的重要元素,色彩比形状更能让人感知。古人认为器物若赋以涂彩就有完全不同的价值和意义了,人工物的涂色包括全色或套色两种。古器物的外部涂饰很少是单一色彩,通常以图案套色进行,如彩陶和素陶,其社会意义差异巨大。传统器物的涂饰色料及工艺和结构材料一样,大都采用天然原料和考究的传统工艺制作,它们和现代器具相比,呈现出特有的古色古香的色彩特征,若能仿制,则有很好的文化意味。
⑥形态、结构、材质、色彩等所表现出来的意象。
⑦传统器物所对应的文化行为和审美模式。传统遗存虽然以可视化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但传统器物是传统文化行为和精神层面的外载体,人造物品,特别是传统器具,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系列的可识别的文化行为活动。在皮尔士三元符号理论中,符号从来不是某种静止或被限定的单一表征体系,他认为即使是那些作为直接对象的被动的符号也必然会带有某种主动性,在人类生活中,符号指示的是永无止尽的习惯性生活方式。皮尔士甚至把意义标准归结为人们的行为习惯,认为凡是能引起一定行为习惯的就是有意义的。比如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用传统酒具茶具来饮酒饮茶,其行为方式可能不同,而且举止动态本身也是符号,与物具符号构成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符号系统。若在地域性文创设计中采用了传统符号,文化体验者在使用文创产品时其行为模式也应与传统行为符号一致。
2.建立原符号的载体集合
地域性原符号是特定地域的原生产物,基于原符号的产品创意设计是次生产物,是具有实用功能的符号载体。按照皮尔士的三元符号理论,符号是一种具有中介属性的现象,它是沟通对象与解释项之间的桥梁,符号概念的意义在于符号的使用性、在于符号使用过程中的实践结果。[29]一个具有设计价值的符号必须被承载在指涉物(载体或对象)之中,才能成为现实意义上的符号角色。
根据生活用品的功能、形态与传统器物的关联度,盘点文博符号的准载体,符号准载体其实就是文创产品的用途。准载体可分为纯工艺品(艺术品)和实用物品两类,工艺品设计多为艺术衍生品,实用品载体要从生活用品或生活需求中选取,如日用品、纪念用品、文具、玩具等。依据文化原符号的基本属性,可把符号载体分门别类,比如分为:日用饰品类、日用小型器皿类、日用小电子产品类等;每个大类还可以细分,如日用饰品类还可以细化为颈饰类、腕饰类、挂饰类、服饰类、车饰类等,服饰类又可以分为衣饰类、包饰类等。
在文创设计中,创意的价值有时也体现在对功用载体选择的新颖性或功用自身的创新性方面。现在市面上文创产品的用途大同小异,同质化较重,比如大都为鼠标垫、冰箱贴、开瓶器、挂包、水杯、U盘、围巾、毛绒玩具、卡通动物、小人偶等。其实文创旅游产品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日用小产品和旅游生活用品。设计师还可以观察分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从功能、用途中发现新的设计对象,提出新的物品功用种类作为符号的承载体。比如在冰箱贴还没有出现之前,就创新性地提出该功用,并将相应符号投射在该载体上。
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号载体的层次关系树集合{B1,B2,…,Bn},将准载体分类排列,也组成树形层级结构。在中国传统意象设计中,凡象效之物,与被仿效的原本,都称为“象”。因而,在地域性文创设计评价中“象”的选择至关重要,前者关系创意题材问题,后者关系到功用,乃至市场问题。所以,“象”的选择在设计评价中应占有重要权重。
第二步:建立“取象”拓扑矩阵图
通过地域性元素的盘点调查,精心筛选,形成两大设计元素集合,将两大设计元素集合分别以横和竖排列成二维映射矩阵。之所以使用“拓扑”一词,是强调两个象集合之间的映射是具有连续属性的映射,一方面两者之间具有互为“取象”的共理性,另一方面又是在相互变换中实现语意和功能的统一,是在“不变”之中求“变化”。“不变”的是符号的特征形态和象征语意,可变的是符号形态与功能载体的完美契合。建立集合映射矩阵的目的是发现符号和载体之间可能存在的隐性创意关系,这种矩阵图局的设计犹如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的操作界面。根据文创设计项目的内容和目标,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创意映射矩阵。图6-27所示的是地域性传统器物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普遍映射设计原理,图6-28则是以某件特定文物为符号的文创设计的映射模型,由于存在简单的逻辑运算,所以用x、y作为集合元素,其矩阵构成如下。
图6-28 情境驱动下的类比映射创意设计矩阵模型
竖列设计:映射矩阵左侧为原符号集合,一件文物就是一套文化符号系统。将组成原符号(原象集合)特征的各元素排列成为竖列,以文字和真实图像化形式列出,以最佳视觉效果展现原符号特征,便于捕捉文物的造型、纹样、色彩等特征;因而在竖坐标中将文物符号分解为结构、功能、形态、材质、色彩等,记以[y1,y2,y3,…,ym]。器物的这些符号元素在创意设计矩阵中要很形象到位地展现出来,作为视觉性创意设计要充分发挥视觉思维特性,在建立传统器物的原符号集合时,不宜通篇地进行文字性叙述,要以图像、图形的方式表达出形成原符号的原象集,图像一般应为原器物照片。
横行设计:横坐标排列文物符号的功用准载体,符号准载体需要从生活用品或生活需求中选取,可以根据它们与传统器物的关联性,分类排列(如图6-28中横行PT所示)。准载体涉及的范围较为驳杂,数量多,包括器皿类、家电类、工具类、交通工具类、文具类、家居家具产品等,需要系统分类,建立简要的树形图。分类后由左到右排列,分别记以[x1,x2,x3,…,xn],靠近左端的功能载体与原符号的映射关系较为明确,因此依据符号载体与第一层面的叠层也应越多,这样有利于增加创意机会;而越靠近右端则要逐渐减少,和原符号发生关系的联想记忆也逐渐减小。其排列的关系是,越靠近左端,设计对象与原符号的相关性越强,反之越弱。针对某一具体设计课题只要具体到某一层面分类即可,比如首饰或器皿设计,整个横行矩阵只按首饰或器皿的种类展开即可。类型中与传统器物符号关系越疏远则不必细分,因为和原符号发生关系的可能性较小。
整体布局:至于纵横坐标各分属哪个集合排列没有限定,但一般一家博物馆里的重点文物数量远少于日常生活用品的种类,而且是具体明确的,所以为了创意设计时浏览方便,将矩阵设计为横向构图。而且对于某一具体文物而言,原符号(原象)是具体明确的,构成其符号特征的元素数量有限、各元素特征清晰可知,两个都是竖向。相对地,符号的功能载体集合数量大,范围广,有不可确定性,两个都是竖向。这样纵横构建的矩阵就为横构图矩阵,符合人眼横向排列的生理结构,能较好地把握全局以及信息组合,从而提高效率。
在图6-28中,若按两集合元素之间一对一的单射关系计算,则图中所列的矩阵算式表述的是该条件下所有可能的创意机会群。机会总数AIC (all idea creative)等于PT的元素数乘以CS的元素数,矩阵运算排列构成了创意机会生成区。
但在实际设计构思中,遇到更多的情况是两集合之间多元素复杂映射的情境,即在一个产品创意设计中,某种功能载体可能同时会应用多个文化符号或者存在一个产品创意设计中可能包含某件文物中多个符号单元的情况。在图6-27中,假若存在B集合中的所有元素(象)在A集合中都能找到一种及以上的原符号(原象)与其对应,则数学逻辑运算的映射总数是m的阶乘再乘以n,即映射集合{AIC}=n×m!而且在每一个象或原象中还可能存在子象元素,如材质中还包括塑料、金属、木材、玻璃、橡胶、陶瓷、织布等,而每个二级子矩阵又包含其三级子矩阵,例如,金属包含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这样运算就更为复杂。由此可知,图6-28表达的只是一种文创产品设计的取象情境,虽然借用数学语言表达,但并没有实际的数学运算意义,因为绝大多数映射关系对创意设计来说几乎都是无价值的,也就是说两集合元素之间不能建立创意意义上的象和原象的关联性。
两大映射集合确立后,纵横组合即为情境类比映射矩阵,形成多级映射关系。在矩形页面中,“原象集合”和“象集合”的坐标轴呈“L”形位于矩阵边缘,创意设计构思是以图形语言记录在纵横坐标的交汇处。“取象”拓扑矩阵图的中间地带为大面积的空白区域,这里留作映射取象之用,称为创意设计区,可绘意象草图,相当于创意草图绘制的图板,是概念方案生成的地方。在构成形式上,由于每个横向单元必然对应单个和多个纵向元素,也就是一个设计对象可能会与一个或多个原符号发生关系,从而产生创意。由于创意设计的信息来源通常都是多元的,所以一种设计载体在很多情况下会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符号信息。即从A→B的映射并非一定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很可能是一对多、多对多的映射关系。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设计者可以借助语言、草图、表情、场景、观点辩论等使创意设计中的隐性知识、方法、点子外显化。通过视觉化的图形图像形式拉动思维,使思维和图形互动,高效激发长时记忆中的有效信息,提高创新效率。所以,为了便于发挥设计者的视觉思维,其纵横坐标设计可以采用概念化、意象化图形表达,形式也可以多样化。若原符号或其载体功能有范围限定,坐标元素的图形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图6-29所示的是西北三黄地区,即黄土、黄沙、黄河相邻地区的地域符号(包括文化符号和自然符号)和功能载体的文创设计矩阵图。图中的矩阵元素和图片选择要依据具体的设计目标分类筛选,精心设计。该图仅是一个原理说明,因每个象集合和原象集合中的分类图片可能数量较大,仅凭纸质很难表达,若采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利用屏幕交互设计效率会更高。当然不同设计师建立映射的着眼点会有很大不同,也就是同一对应元素,不同的设计者可能会找到或找不到映射关系,即便是都找到的映射关系,其相关性(f)可能也不一定相同。
构建转盘映射图
正如直角坐标和极坐标的比较一样,两个映射集合元素之间的取象机会还可以通过圆周旋转方式获得。具体做法是将作为题材的(原象)符号集合按类目法做系统分类,并按照圆周排列,再把作为预想功能载体的(象)集合也按类目分类,做圆周排列,使两集合元素形成同心圆放射状构图。通常在地域性文创设计中,可选取的题材(地域性符号)相对于功能载体是有限的,所以,在转盘映射图创建中,把原符号的象元素圆周排列在内层,而将功能载体的象元素排列在外圈(图6-30)。
图6-30 文创设计中的映射转盘
再以集合A、B之间互为映射关系来说明创意设计中映射转盘的使用原理。在使用映射转盘时,需要在A、B两集合中任选一集合的某个元素作为定位参照元素,然后旋转另一集合元素圈,看能否找到两两对应的立意机遇。在创意设计中象与原象的映射是互逆的,也就是说既可以以文化符号作为主题,求解符号的功能模式,此时应定位A集合中的某元素,将其作为原象,而旋转B集合元素圈;也可以文创设计作品的功能用途作为主题,求解该功能应匹配何种文化符号,此时可定位B集合中的某元素,将其作为原象,而旋转A集合元素圈,从而建立创意关系。象与原象是相对的,可以互为转换,以谁作为定位参照关键要看设计目标和设计任务要求。
第三步:寻求立意
创意矩阵建立后,设计师的眼光就要在符号与载体之间来回浏览,以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思维在两集合元素之间寻找关联性,发现潜在的、相互依托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性是将两类事物重构在一起的必要条件。在立意构思中,文化符号和功能载体至少在某一点上有关联性,关联性越多,映射关系就越丰富,创意性也就更强。确立原符号和寻找原符号载体是创意设计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整个创意设计最核心所在。通过变化设计,可使符号和功能较好地契合在一起,因此新构建的事物各要素之间的秩序感就越强,给人较强的完形心理(格式塔心理)。因而,原符号和设计符号的配对是创意的最闪光之处,创意的灵感即表现在这里,就好比一个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神奇而美丽的生命即诞生于此,至于该生命后天如何生长则是取决于设计师的基本设计技能,特别是表现技能和美学艺术的综合修养。所以寻找创意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设计的主题和题材。
创意设计旨在建立和重组设计元素之间合理、甚至绝妙的新关系。设计美学的本质在于寻找和发现设计元素之间的秩序性和联系性,最终构建元素之间有机、合理的秩序关系。所以,设计需要孜孜追求的执着,既有激动兴奋的时刻,亦可能始终不得满意,机遇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得来全不费工夫。基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文化产品创意设计需运用语意情境分析法,界定产品的功能和文化角色,将设计对象的某些特质投射到古器物的符号集合中,寻找意义的依托,建立文化元素和设计元素之间的有机秩序关系。
创意求解的方法是寻找和确立映射关系,即在产品对象(载体)与传统器物(原符号特征)之间寻找相关性,寻找意义的依托,可称之为立意f。这个过程可以解读为从符号A(原像)到载体B(像)的映射构建过程,其数学表达式写作:f :A→B,若将创意作为计算结果,则该映射关系可转化为函数表达式为:
C=f (A,B)
在建立立意C(conception)的过程中,f是映射法则,是建立创意的途径,如图6-27中①、②、③、④、⑤、⑥等的关系,面向地域文化载体的产品创意设计还需要通过语意认知测试修正(证实性研究),使模型向多极化衍生。
通常建立配对的途径和依据主要有:
f=A&B形态、结构的相似性;
f=A&B功能一致或相关性;
f=A&B使用角色的相似性;
f=A&B使用情境的相关性;
f=A&B使用方式的相关性;
f=A&B情感意象的相关性;
f=A&B生态、环保方面的适应性;
f=A&B使用地域的相似、相关性;
f=A&B使用环境的相似、相关性;
f=A&B名称读音意象的相关性(包括谐音、双声、押韵等);
……
在本方法中创意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设计的主题和题材。
在本创意设计方法模型中,A和B分别为原象和象,f为映射法则,也即是如图6-27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所示的原象A和象B之间的类比映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本质上是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表现为相通性、共理性、相似性,有时甚至也可以是相反、相对属性。A和B之间的关联性是复杂多元的,能被设计者最优选择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巧妙、巧合基础上的相关、相似、相反等关系。若两个事物之间没有相似性、适应性、相关性,那么A和B的元素之间就无法建立映射关系,而将它们生搬硬套地糅合到一起就会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创意性很弱,消费者很难接受。所以,创意的灵魂是找到符号及准载体之间的关联性,取象类比是创意构建的基本系辞方法。
关联性建立之后,深入进行功能、形态、结构的整合变化处理,这才算真正进入创意设计。创意和创意设计是有区别的,创意是一种类比映射关系的建立(也可以说是取象),但映射关系建立之后的造型变化设计是创意设计,是创意成长的结果,要综合考虑形态、工艺、市场等多种因素,最终生成设计作品。
立意构建的核心是情境类比,类比实现的关键在共理变通。
符号与载体之间立意关系的实质来自联想基础上的变通关系,属于情境类比。通常在创意设计时,映射关系应用最多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利用符号物品与功能载体在视觉形态、色彩、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关联性(取象1),对符号做变化处理。依据目标功能,综合考虑审美、材料、结构、工艺、市场等诸要素,对原符号做变化处理,使之能很好地承载目标功用。
所谓关联性,类似于《周易》使用的变通取象法则,其基本方法是把天地自然之道与易理对应起来,比较分析它们的一致性,所谓的一致性是通过联想与变通取得的,《易经》通过具有普遍性的典型事物,类比其他事物,所以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古人造物取象,制器尚象,其象是对自然现象(上到天文、下到地理)的高度抽象、模拟、仿造,《周易·系辞上》中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将这些自然现象抽象成卦爻符号,而造物又从卦象中取象造物,取象是对通用易象原理的变通,对卦象符号的物化解读,是对深奥易理的还原,而不是附会。
远古时期人工物种类极其稀缺,先民只能模仿自然造物,从自然取象,将其作为造物符号;如今我们可以将传统器物、文化模式作为符号。
《周易·系辞》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看来古人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方法是正确的:“观物”的本质是“实践”,从中得到万物(鸟兽等)的存在原理,得到他们与“地域之宜”的关系,然后“提取”万物(鸟兽等)自身形态特征,将其变化为各类纹样和符号(八卦图等),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宇宙的看法。所以原始造物是先民对自然环境适应和人类自身生存适应的高度统一。
另一种是利用符号与产品载体在谐音、隐喻、双关、典故等文化寓意方面的契合性、巧妙性(取象2),对符号作变化处理。我国传统吉祥图案是集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于一体的双重象征表达形式,这是我国古代意象造型艺术的一大特点。原符号经过意象变化形成了具有传统形式审美特征的图案,可以与载体(媒体)形态完美组合,原符号的读音(名称等)与载体的读音(名称等)或意念等形成谐声叠韵特征,使两者之间在读音方面形成意象映射。如“吉祥如意”“平安吉祥”是将视觉符号(象、瓶、如意)和声音符号(瓶即平、象即祥)组合到一起的一种象征性符号,这是一种非语言而又类似于语言的表达方式。自《周易》广义制象以来,在设计领域,这种符号创造方法可谓是后世“制象”,许多官方或民间的传统吉祥纹样(图案)的组合方式是约定俗成的,成为后来其他各种设计的原符号(原象)。美国交际学家萨姆瓦说,类语言传通包括传通情境中除却语言刺激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具有潜在的信息价值。[30]
如图6-27所示的二维映射矩阵是依赖于原象和象之间的类比转换,在这个转换中文化理念和审美思想没有根本改变,所以原符号到新产品之间其实是一种拓扑变换关系,因而,该矩阵也可称为创意类比拓扑矩阵。如图6-26所示的复杂映射原理,在文创设计中,符号和载体之间可以建立一对多、多对一等映射创意关系,一种原符号可以有多种载体,或者一个产品可以是多种文化符号的整合体。这两类方式都非常重要,可以使产品设计向纵深发展或系列化发展。
关联性设计属于情景类比设计,此情景的设计方案可借助彼情景解决,情景往往与问题解决的手段、过程和结果一并体现出来,文博产品创意的情景就是古器物所蕴含的文化场景和设计目标所预计的使用场景之间的交互类比。美国学者根特纳于1983年在机械工程领域提出了类比设计方法,该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情景设计法,它依赖于目标与源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和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相一致。[31]情景类比不只适用于文博产品设计,也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创新设计,也就是说创意题材的来源不只是文物符号或传统文化符号,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现实实例单元的形态、结构、功能模式。比如蜂蜜的一次性小袋软包装设计,方便旅行携带,一次喝一袋,因为通常的蜂蜜都是瓶装或罐装,最早进行一次性小包装设计师可能是联想类比了其他事物使用的方便性才得到的(如果冻、液体药剂等)。在地域性旅游产品创意设计中,两大映射集合就是地域性符号及其准载体。面向地域文化载体的产品创意设计还需要通过语意认知测试修正(证实性研究),使模型向多极化衍生,做到文创套件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设计对象(产品)是文化符号的载体,要从生活用品或生活需求中选取,根据它们与传统器物的关系树,建立多级集合;但不是所有的纵横对应关系都是成功的,或都能找到创意,或者因人而异,不同知识修养构成的人也有差异,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虽然是客观的,但需要靠人的知识阅历构建和文化修养感知。
创意设计是一个浓缩型的、多元化的设计元素集合系统,所以大多数文化创意设计都采用了多种文化元素和设计元素,比如北京奥运会、世博会的吉祥物、徽标、场馆设计等都是重组了多种元素的设计结果,通常是以某一元素为主,其他元素为辅构建的。
基于传统器物的传承创新设计,是一种活化和重建设计,必须深刻理解传统器物的使用功能、文化角色,形态及结构工艺中所蕴含的造物智慧、法则等。在创新设计中核心理念是传承,它是“制器尚象”中的法象,特别是古人的生态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
第四步:拓扑变换、变化设计
原符号的选择很重要,但立意后的变化处理方法更多地取决于设计师的表现技能和美学艺术综合修养,特别是创意审美素质、时尚把握能力及设计技能等。前面已提到,创意和创意设计有别,符号和载体的映射关系建立之后的变化设计属于创意设计,包括原符号和功能载体之间的形态拓扑变换,在不失原符号特征和功能需求前提下的材料、结构变化处理过程,创意设计是创意成长的结果,最终生成设计作品。
在进行符号和载体的融合变化时,要依据原符号自身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象、所承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对其做提炼、抽象或夸张等处理。对于一些美学特色鲜明的符号,变化中还要强化它的情感意象。如图6-31所示的“贺兰山岩画旅游纪念品设计”是基于宁夏贺兰山岩画太阳神纹样的文创设计作品(获得2017年宁夏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该图案的主要准载体是旅游商品中的纺织品类,如挎包、手提包等,变化后的图案不但强化了原符号中“富丽”和“放射”图案的构成特征,而且与纺织类用品载体在视觉形式上非常匹配。创意设计不是单方面变化原符号的过程,所谓立意关系f的创建,更多成功来自两大映射集合的同步协同变化,互为匹配,不断迭代优化,相互契合,最终形成初步意象设计方案C(conception)。以下将结合马家窑彩陶及西北“三黄”毗邻地区的文创设计实践,对取象映射关系构建及造型变化方法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6-31 贺兰山岩画旅游纪念品设计,作者:张嬿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