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词汇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语言是一种有组织、有结构并约定俗成的习得符号系统,是一定地域民族社群或文化社群交流沟通的符号纽带。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特定的思维工具和表述工具,代表一种地域文化和民族特征,语言最具有普遍性和通识性的属性还是其作为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的媒介。可视化的符号语意都有对应的语言描述方式,尤其是形容词和动宾词组。所以,语意认知的研究首先要建立语意词汇的意义与形态符号之间的表述和被表述的对应关系。

从一般逻辑来讲,如果一个产品展现在我们面前,它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那么它就对应着一系列的语言词汇或产品符号,只是看从何种角度表述。反过来如果已经存在一个可以用语言文字及语音表达的概念(二元符号),它也必定对应一个有图像意象概念浮现的新符号(三元符号)。所以语意词汇与语意符号之间是一对相互对应的映射关系。

影响人们对产品语意认知的因素很多,包括设计师、使用者、消费者的文化背景,职业修养以及对产品的使用经验等。设计者在确定符号语码时必须保证对以上因素透彻的调查了解,才能实现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产品语意确定的基本方法是:联想、隐喻、类比、直喻等。由于文化习俗、着眼点和思维方式不同,产品语意的具体设计方法和程序在世界各地产生了不同的设计流派。北欧、意大利等设计师喜欢捕捉生活中的原符号表达幽默的生活情趣,追求时尚轻松的情调(图6-14),属于符号语意派;而产生于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的指示语意派则更注重符号的指示功能和人机界面作用,让产品自身告诉使用者产品的属性以及怎样操作等信息(图6-15);情境语意派起源于美国东部,它强调产品设计中人、产品、环境的关系及心理反应。完整意义上的产品语意在设计和解读时应从以下三个层次切入:

图6-14 基于现实生活情趣的原符号提取设计案例(符号语意派)

图6-15 基于指示和人机功能的原符号提取设计案例(指示语意派)

通识感性层(感性特征):在设计中重点表达感觉特性,例如稳重、轻巧、实用、趣味、高雅、通俗、高科技感、诙谐感等。

时代表意层(意义性):在设计中隐含的意义特性,与相关对象和环境的关系中产生的特定含义,被解释的意义,例如身份地位、个性、品牌特性等。

文化叙事层(故事性):通过对设计作品的文化和地域体验达到对设计隐喻的自我阐释,主要是地域特征、历史文化意义,属于深层叙述性含义。

不同产品设计中这几个方面的侧重点不同,一般商品的设计重点在前两个层面,如家电、数码产品、交通工具等。而文化创意性产品、旅游产品、共用设施等的语意设计重在挖掘第三层面,即文化叙事层,这些产品在设计时要对地域性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盘点、提炼和变化。

以上三个层面的语意认知表达较为普遍,它是基于产品的外延性语意和内涵性语意分类展开的,简洁易懂,使用广泛。

基于罗兰·巴特的五种代码分析法是迄今为止较为系统和完整的一种产品语意表达模式,该分析法不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语意设计的可操作性更强。除此之外,其他各类产品语意表达方法大都是基于情感设计的表达方法,大体方法和基本目的是一致的。芬兰赫尔辛基艺术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教授克里本多夫从系统论的角度以寻找产品存在的理由和众多相关脉络,他基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产品使用性能方面寻找脉络,他认为产品在认知和使用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事实,另一个是基于基本心理观念。设计的重点在于界面操作的设计,而界面操作源于人对物的使用动机,使用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包括对物的操作、归属感、认同感、平衡、协调、一般审美判断;外在动机主要指设计者对设计完成度的期望。产品语义学的使用脉络就是设计师根据自己对产品概念的认知与设计行为动机来解决产品的使用问题。第二个方面是语言脉络:即以象思维为基础的意象脉络和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的语言学脉络。第三个方面是根源脉络:探讨在社会生产系统和消费系统中,“物”在整个网络系统中所处的角色与意义,以此作为重要设计资源的方法论。第四个方面是生态脉络:主要是对“物”所在的环境差异进行探讨,从“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认知“物”的存在意义,了解人造物可能衍生的新的生态系统。克里本多夫的产品语意表达方法其实是面向产品存在环境的四大语境分析,在分析中寻找语意的表达方式,属于感性的创造方法。近年来国内兴起了语意定量测量与分析的方法,这就是语意距离调查法。语意距离调查法原先并不只应用在产品设计领域,主要应用于视觉传达领域。认为“众人”对物(产品)的感情可以由度量表来测量。人对某特定物(产品)的感情就是人对此特定物的语意反应(或解读)。语意距离调查可以概括出产品设计在发展时造型的方向,使产品外形能较精确地表达“意义”,进而被规划的目标市场所接受。此种语意认知研究方法需要较为准确的情感认知测量和大量的有效数据统计,在日本称为感性工学,我国近年来有许多工科机械类出身的高校教师在工业设计方向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但这种方法也有许多缺陷,主要是感性数据的采集存在诸多不确定或不正确的因素,诸如被调查者的代表性、被调查时的心理及情绪、问卷设计的合理性等,纵然统计方法合理但被统计的数据可信度低,结论当然是不会正确的,所以应用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