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中国象棋(图6-68)

(二十一)西夏文中国象棋(图6-68)

中国象棋益智游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象棋的物件构成简单,趣味性强。下象棋是极为流行的棋艺活动,中国人下象棋重在棋艺切磋,智慧交流,增进友谊感情。

取象(象和原象):文化符号之原象为①中国象棋具有中国意象文化的特征,布棋方式和行走规则都采用中国历史故事、传统图案及汉字结构描述,如交战双方中间的间隔地带叫“楚河汉界”,棋盘是中国传统九宫格米字构成,走法如“马走日字,象飞田”等。②西夏文字。③西夏力士志支座石雕。④固原原州区的开元堡古城遗址出土的鬼瓦。⑤宁夏古长城。功能载体之象:中国象棋。

图6-68 基于“西夏文”为意象符号设计的中国象棋

映射:①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之间有着长期的征战和调和过程,经过不断融合,最终成为一个团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类似于两个人对下象棋,与最后增进友谊成为朋友的意念相关联。所以将中国象棋的棋子用西夏文字书写,既有塞上地域特征,又有中国文化特质,因西夏文是仿造汉字的间架结构创造的,刻有西夏文的中国象棋与传统中国象棋趣味相关。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改为“塞内、塞外”,并用长城的图案勾画出来,使两种战争场景之间意念相关,给下棋者创造了了解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机会,因宁夏被称为“塞上”地区,这里的古长城遗址非常多,下棋具有增进地理历史知识的效应。③西夏力士志支座石雕具有励志意义,可给下棋者增长志气。

拓扑变化:

①该象棋设计完全继承了传统中国象棋的布棋和走棋规则,老少皆宜,具有普遍社会娱乐基础,主要在棋子文字布局、棋盘语意及色彩方面做了重构设计。

②棋子的文字和色彩重构是本象棋设计的特色,西夏文字和汉字都为方块字,一字一义,所以新设计的西夏文字象棋与传统中国象棋,无论在棋子、棋谱、走棋规则上都基本一致,从而为创意设计建立了良好的造型秩序基础。

③中国象棋分红、黑两方,共32个棋子,对棋双方各16个棋子。红方:帅1个、士2个、相2个、车2个、马2个、炮2个、兵5个;黑方:将1个、士2个、象2个、车2个、马2个、炮2个、兵5个。本设计采用同一棋子可以两用,即同一棋子正反两面分别用相同含义的汉字和西夏文字对应刻字,并且刻字的涂色正反两面也分别为黑红对应。由此可看出传统中国象棋虽为32个棋子,但共有14种不同种类的棋子,在本设计中西夏文象棋也为32个棋子,但只有7种不同种类的棋子,可节省生产成本。

④在棋牌设计中采用简化的长城纹样作为对棋双方的分界线,长城的回纹折线图案有鲜明的中国图案元素特征,将“楚河、汉界”改为“塞内、塞外”,并且分别用汉字和西夏文字以中国隶书书写,相映成趣。

⑤棋子还是对照翻译字牌,类似于武威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一字对另一字,对照翻译可在游戏娱乐中学习西夏文字,虽然只有16个字,但西夏文笔画稠密,识别相对困难。为此可以在棋谱背面专门就西夏文字的造字方法,构词、造句等知识做简要介绍,对棋谱中涉及的16个西夏文字做解释,异地游客会产生一定的好奇心。

⑥传统中国象棋棋子是战鼓的造型,西夏文中国象棋在继承这一传统造型的基础上还添加了其他西夏文化元素。将西夏大力士碑座刻画纹样和宁夏开元堡古城遗址出土的鬼瓦纹样做简化设计,使之附着在棋子四周,视觉效果和战鼓四周的拉环造型相关联,既在情理之中,又有秩序感和协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