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黄土高原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一、西北黄土高原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西北地区的远古文化主要是黄土文化和黄沙文化,其中黄土文化沉积更深,意义深远。

中国黄土高原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沉积区,黄土土粒细致均匀,土质疏松,易于耕作与熟化,土层肥沃深厚,适合多种旱地农作物耕作与生长。土壤保墒性非常好,容易形成团粒结构,纵然靠天吃饭却不误收成,即使连续几个月不降水,土壤墒情仍很良好,这为早期人类生息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条件。西北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起源非常久远,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对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一期的考古研究证明,八千多年前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就已经有很高文明水准的先民居住、生活,这得益于这片土地良好的适宜人类居住和原始农作的环境条件,其后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都以黄土、黄河为生存环境。伏羲(天皇)、神农(地皇)、黄帝(人皇)属于上古时期中华始祖首领,他们都有在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生活活动的文献记载、传说或推测。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为什么中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发祥于黄土地区和黄河流域,并且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这是因为即便在使用原始木质耒耜、石器、骨器的情况下,疏松而保墒的黄土地也能得到基本收成。甚至对于今人来讲,只要撒下种子就可等着收获,适合懒人生存。

从上古传说、民间资料和先秦文献来看,西北农耕文化起源于周祖文化,周公亶父(不窋)被称为农祖,是上古周族的领袖。据推算,周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帝喾的孙子。因戎狄威逼,不窋失官,遂率领族人从豳(今陕西旬邑)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推行“务耕织、行地宜”政策,开创了西北黄土高原的特色农耕先河文化,中国民俗学会将庆阳命名为“周祖农耕文化之乡”。在《周易·系辞下》中讲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原始旱地耕作农具耒和耜应该发明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农耕肇启的记述和现今有关上古首领活动地域大致相符。伏羲始制《易经》、创八卦,其活动范围就在古成纪周边地区,即今甘肃天水、平凉、庆阳,沿六盘山至宁夏固原一带,轩辕故里也在甘肃天水清水(古上邽)。[11]

从夏朝孔甲年间算起,至商代康丁年间古公亶父南迁岐山,周祖在庆阳共传承十二代,达四百余年之久,周朝历代天子都到庆阳来祭祖,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12]周人在庆阳教民稼穑,开创了先周农耕文化的先河,使庆阳、平凉、固原一带成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传统器物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见证物,传统器物应当指一个地区在真正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前有文字和实物遗迹可考的器物文化,在文献资料中很少见有关它的确切定义和范畴,在王琥主编的《中国传统器具研究》中,传统器具包括史前石器和陶器等,事实上时间跨度大的传统器物概念是符合设计学意义上的器物文化研究需要的。依据人类造物文化进化进程,人们将传统器物分为远古和传统两部分来论述。远古文化主要指先秦以前的传统文化,一般来讲越是早期的器物,其文化积淀越深,器物的地域性也越鲜明,与环境的关系越密切,所以对远古器物存在的地域环境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有利于凸显器物文化的地域适应性。

依据我国南北地理差异和土壤耕作性质,耕犁的生产方式,北方显然优于南方,神农氏发明耒、耜等农具也最适合黄土旱地的耕种。耒的外观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土层,然后翻土。耜的外观类似耒,但尖头变成了扁头,形似今天的锹、铲,其材质从早期的木质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图4-5)。后来的犁就是从耜演变过来的。我们试想,如果没有非常好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土壤保墒性,木质的耒、耜,还有石器的耕种效率会非常低下,几乎没有什么收成可言。西北干旱性农耕文化是在长期的农耕经验的积累和改进中逐步形成的,西汉赵过还发明了适应西北旱地耕作的“代田法”,对干旱耕地的保墒、抗风沙、保养水分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图4-5 上古时期农具和现代农具

上古时期的耕作农具及耕作方式,对北方地区的农耕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且农具的基本造型、功能一直持续至现代。我们今天使用的农具,如铁锹、锄头、铧犁等与上古时期的耒、耜、木犁在造型和功能上大体一致,主要原因在于黄土地的土壤性质、黄土高原的基本自然条件并没有改变,作为人类适应自然的物质生产工具必然有很强的传承性。

西北干旱性传统农耕文化一直延续发展到现代,自秦汉以来,新式耕、耙、耱等春耕整地工序达到了很好的土壤保墒效果,其直接得益于新式农具犁、耙、耱的发明和推广使用。至今,西北黄土高原梯田耕作或小面积的春耕还是离不开二牛拉犁、耙、耱、耧播等基本工序,对应的传统农耕工具一直持续到现代,甚至今后还会使用(图4-6)。

图4-6 传统农耕工具

元代王桢就在其《农书》总论《农桑通诀》中强调了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原则。西北黄土、黄河、黄沙地区位于中纬度,属于内陆型干旱气候,特色的黄土土壤使其形成了适合本地耕种的干旱性作物品种黍、麦、粟、菽等农作物。“行地宜、务耕种”,在长期的农耕文化传承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事流程系统,并形成若干农事时令,这些农时环环相扣,对应若干工序和相应的农具。图4-7 描述的是敦煌壁画中的西北农事流程图,内容包括犁地、收割、打捆、碾场、扬长和打扫等,基本反映了西北各地区的农事活动内容。

图4-7 《敦煌民俗研究》中的西北农事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