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造物中“天”的含义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上天”崇拜的社会,这其实源自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巫术崇拜。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的日月、风雨、雷电、水火、飞禽走兽,必然对应风神、雷神、火神、神兽等神灵控制祸福,民间所说的“老天爷”是一种超越人意志的神秘力量。进入奴隶社会后,随着王权的出现,产生了至上神。殷人视自己的祖先神为“帝”或“上帝”,周灭商后,为了维护统治,周人将其发展为“天帝”或“天神”,成为整个宇宙的“无上神”,之后又称为“天”。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构建,“天”在我国古代具有多重含义,总体特征是将主客观思想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理念。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就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中的“天”从历史文化典籍中归纳出五种概念:主宰之天(之上神);物质之天(天空);命运之天(运气);自然之天(大自然);义理之天(仁义礼智信)、道德之天(仁义礼智信)。[1]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天”是一个“大”“尊”和“超”的概念,以大为尊、以大唯美,天为大,人为小,孔子称赞尧的功德时认为“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臣民听任君王的安排是为“尊天命”。“地”是仅次于“天”并作用于人的第二要素,主要指人做事所在的环境,也就是地气,天、地、人的关系是为人做事要尊重的最高准则(天意),并适应环境(地气),但在许多情况下天和地的含义又重叠交叉、模糊笼统,统称“天”。孔子说:“以父天母地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此尊名也。”也就是说做人做事不能背离天意,应按顺应天的标准去做事。
文化离不开物质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造物”不是今天的设计制造的概念,而是天地创造万物的意思,是“造化”的意思,是对自然界万物形成的崇拜性的神化表达。先秦古籍中就有“造物”的概念出现,如《庄子·大宗师》中写道:“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此话是一个佝偻病人对自己命运处境的无奈认可,《辞海》“造物”词条中对《庄子》中的这句话引用注家的解释是“谓创造万物者,指天也”。[2]
古人认为自然万物由天直接创造,而自然造物与人工造物是相通的,人工造物必须通过“上天”旨意才能得以实现,人间制器则由圣人发明。从原始自然崇拜、巫术崇拜,圣先哲们是与天地相通的,具有通天绝地的本领。由原始宗教积古和自然观察归纳而来的《易经》阐述了“观象制器”“圣人则之”的人工造物原理。中国先秦也认为“制器”是“圣人则之”,圣人是掌握上天意志的圣者。《周易·系辞下》第二章中列举了以12个典型卦象为例的12类人间事物“取象创世”的原理,涉及农业、渔猎、商业、政治、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多方面,仅就造物而言,包括创制诸多农具、衣裳、舟楫、车马、弓箭、宫室、棺椁等12种造物的取象原理,这些创世造物都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圣人所为。圣人有绝地通天的本领,圣人则天。“绝地通天”在《尚书·吕刑》和《国语·楚语》中都有所述,说在五帝之一的颛顼之前,人间和天上是由天梯相通的,人人都可向天神报告自己的事宜,“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后来颛顼任命“重”和“黎”二人专门掌管人和天神之间的联系,使普通平民失去了向天祈祷的自由,其实“重”和“黎”二人只不过是颛顼的传话筒,在天地之间真正与人沟通的是帝王颛顼。由此,部落首领、巫觋与上天结为一体,甚至同为一人。这就是我传统文化中主客观不分现象,人即是天,天又是人,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第一层含义。
秦以后,直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认为人工制器是“天工人其代之”,是人类替代上天,对应自然的行为。当然这里“天工”也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含义,这在《考工记》和《天工开物》中都有论述。冯友兰说:“易传中这种‘制器尚象’的思想,实际上是有以人力改造自然的意义,这也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过这种观点被它以卦象说歪曲地反映在他们的体系中。”[3]冯友兰认为完全把人类早期造物归结于依据卦象造物有过偏颇,但从分析自然规律中造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诸葛铠等学者也认为事物的起源,特别是最早的人工造物肯定要先于卦象的产生。我国当代艺术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张道一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过“造物艺术论”,该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将玄乎其神的圣人“制器”转换为劳动人民“造物”,揭示了“造物主”的对象是古代劳动者,“造物”应是人造之物,是古代所讲的“物曲有利”,即通过弯曲等工艺手段,改变各种材料的形状,制成人所使用的各种器物。张先生认为造物艺术本身是强调本元性的,也就是“尚质”文化,在实用的同时孕育了造物的美感,艺术与造物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二元论。本元文化的特点是为了生活的直接需要,综合人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创造着各种实际应用的物品和理想的生活环境。[4]人类是自然产物,要依附于自然生存和生活,随着生产力的相对提高,产生了两大阶级,并产生了两类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模式。
贵族统治阶层既畏惧自然,又怕失去自己的统治和享乐地位,所以其用维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形态将人和天主客观混为一谈,利用神秘的象征造物,圣人造物,并对下层社会的深层文化意识产生影响。而被统治的平民阶层为了生存,适应自然,合四时、合地气、合材美、合工巧,恰如《逸周书·度训》所讲“土宜天时,百物行治”。[5]在长期特定自然环境的适应中形成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特别是在民间衣、食、住、行、用、生产、艺术方面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乡土文化。如北方的窑洞文化、土夯土坯文化、农耕器具及农术、民间各种精湛工艺等,其特征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优良的造物工艺会奉贵族使用。所以,从奴隶社会及其王权的出现和阶级分化,致使传统造物的“天人合一”由一元向二元化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
总之,不管是敬重圣人的“天”,还是适应自然规律的“天”,在中国传统造物中都综合了各种天的含义,应该说这些“天”的概念和今天造物设计中尊重人性、尊重文化和尊重自然科学的理念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