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人类适应特定地域环境的生产及生活方式

第一节 传统文化是人类适应特定地域环境的生产及生活方式

人地关系是人类学、地理学、民族学、环境科学的根本核心问题。人地关系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一定历史时期中,在某种生产方式作用下,该地域范围内的人群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特殊关系。[1]研究历史上人地关系的特点,可以揭示今天人地关系正确的发展方向,是生态设计和地域性设计研究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是特定地域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适应性,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地域属性问题。

进化论的观点提到,文化起源于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所采取的选择。所以,美国人类学家普洛格和贝茨认为:“文化是一种适应方式。”[2]美国历史学家费根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我们适应所处环境的重要手段。”[3]从此角度讲,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种适应性系统或机制,它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计经济、工艺和物质文化、人工制品;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组织、结构、制度、社会事实;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即知识、思想、观念、信仰、态度、价值等所显示或隐藏的人类行为和精神文化。文化模式的差异即某一群体在上述三者关系中的不同。美国著名人类文化学家克拉克·威斯勒对古今文化做了比较之后,论证了文化的含义及其形式和内容。按照它的观点:从狩猎、采集到宗教战争,人类的一切社会性活动都属于文化范畴。[4]他提出的基本概念建立在文化形成之外的特征上,离不开部落,离不开部落所在的地域范围。他后来所做的囊括现代文化概念的文化纲要也没有离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表4-11)。

表4-1 克拉克·威斯勒的文化纲要列表

无论何种地区,民族都基本具备以上的活动内容。但对于设计来讲,我们要将目光集中在物质性特征上,也就是物质文化综合体,这主要体现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上。文化的直接载体是具体的生活用品,众多用品的活动形式构成了生活方式,人是这种方式的扮演者—文化群体。因此文化不是一个特定、单一的符号形式(文化特质),而是一系列符号的系统体(文化综合体)。当然这个系统体又是呈树状结构的,以下是威斯勒的文化要素及构成。

1)文化共同体

所谓文化共同体,是将某文化作为客体和主体的总和,也就是特定文化所在的特定的社会民众。

2)文化特质

文化特质是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指一个民族、部落或特定地域生活中的某件约定俗成的、相对其他地域有特点的事情。因此可以说,部落文化是以其各种各样的显著特征来描述的,这些特征就是文化特质。特色器物作为特定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应是构成文化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称为文化特质。

3)文化综合体

当人们仔细察看一种特质时,就会发现所有的文化特质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单位,而是一种综合体。比如我国的春节是一个文化现象,它包括诸多习俗,最普遍的如小孩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走亲戚等一系列活动。这些若干习俗活动在不同地区具有差异性,但每个地区的诸多内容却又十分具体与系统,代代相传,约定俗成,所有内容和形式息息相关,紧密配合形成一个综合体。

特定地域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在文化的孕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黑格尔在论述人类历史与哲学关系时认为,地理环境是文化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他说:“助成民族精神文化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自然是人类存在的一切基础,早期的部落、民族文化性格、思维习惯都深深地打下地域环境的烙印,这就是地域文化的特征。由此,在思维习惯、审美品格主导下的造物活动,也必然受到这一独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物化浸润,涉及功能、材料、风格与样式、设计的使用对象,甚至主体视角等要素的方方面面。

文化的活动者(主体)称为文化群体(或文化共同体),群体有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的栖息地,或称为地理条件,既然文化起源于对环境的适应,那么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就形成文化的差异性。许多人类学家提出:特定的自然是形成文化的重要因素,文化、文明的产生没有离开地域性。文化的这一特性被称为地缘现象,地缘这一概念是专门表述地域及其对应文化关系的。但在古代主流文化论中,很少有人专门去论述文化与地域的关系。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域性不能包含文化的全部外延,文化现象太庞杂,如果将地域性作为文化基本属性,确实不能囊括全部文化现象。有一些文化现象与地域关系其实不大,比如宗教的异地传播、外来文化武力入侵、正常的文化异地扩散和移植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因比等人也否认地域性本身是形成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斯宾格勒、索罗金、奎格利、墨尔科等也根本不探讨文明气质形成的自然原因。二是文化的地域性不言自明,或许是文化地域属性这一现象很普遍的缘故,人们径直把它当作一种天经地义的原理来使用。这种空间视角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一个文明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是由地缘—自然条件根本决定的。任何地域传统的衣、食、住、行最早不是起源于人们的心理爱好、信仰或审美,而是由于人们要适应特定自然环境而达到更好的生存与生活的目的,才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自然也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心理或审美情趣。而实现或表达这种生活方式的物质用品,自然也就有了地区特点,最终形成特色性的物质用品。泛北极圈的东北亚很多民族,包括我国东北早期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都自然形成了驯鹿和桦树皮文化。所以,凡纯正的地域文化都呈现出人与自然结成生命共同体的朴素而深邃的生态哲学。这里需要对文化的超地域性因素作一说明,比如上文提到过的宗教异地传播、文化扩散和外来文化入侵,人们对它的信仰主要是借助浪漫主义、理想主义心理来完成的,重在精神上的超脱。为了免受欺压之苦,人们都是违心地接受一些政治观点和做法,但这并不代表是人们世代在地域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精神。事实上任何外来文化都不可能在本土原味根植,文化的扩散和传播也都是适合各地特点的传播,都需要一个服水土的过程,最终还是要地域化,这种扩散实质是对文化地域性的发展和成长,与地域适应规律并不矛盾。希腊的神庙是从爱琴时代的正厅发展而来,建筑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外围使用廊柱形式,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前后采用数量相同的六柱或八柱式,而其左右两边各有等量的一排柱子,形成了环绕式的完整的柱廊形式(图4-1)。在历史的早期,罗马和希腊文化交流相对较少,后来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罗马人开始入侵希腊,与此同时在文化上出现了逆向入侵现象,罗马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植入希腊文化的成分。希腊爱琴文明中的造型艺术方面无疑是非常优秀的,罗马神庙的设计建制吸取了希腊的理念,一间殿堂只供奉一尊神像,且在神殿前也设有一个柱廊,显然是罗马柱式改进后的希腊柱式。罗马人在受到希腊建筑的灵感后还创造了精致的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及混合柱式,摒弃了原有的过于严谨的多立克柱式。这一案例说明,所谓文化的地域性往往是吸取异地文化之后的本土进化成长的结果,罗马建筑是在希腊建筑形式基础上的本土适应的产物。

图4-1 帕提农神庙和罗马神庙文化形式上的本土化适应同质化比较

从长期来看,文化的地域性是完整的,特别是生产性文化,它是随着全人类的技术进步,并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在地域适应性上的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例如,早期中亚牧人用毡子和皮革盖成的帐篷由尔塔斯是低矮的,通常罩在地穴之上。这种住所方式从中亚传到西藏边境被许多部落所使用,西藏的黑色帐篷用牦牛毛粗松地编成,外貌很像面纱,却完全可以防水。北非沙漠游徙者的帐篷,平面图为长方形,覆盖以棕榈叶或动物皮。南美巴塔戈尼亚高原的游徙者—特胡尔切人和佐尼卡人,也同样使用很方便的覆盖毛皮的帐篷。[5]这一过程正好说明文化地域性和文化扩散、传播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既然传统文化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人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就是生产和生活方式。器物是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器物文化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包括衣食住行、礼尚往来、婚丧嫁娶的方方面面,是贯穿整个文化的线索和脉络。英国文化人类学创始人爱德华·B.泰勒将文化定义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6]并被绝大多数文化学者所接受。何谓生活方式?在马克思的著作里,生活方式是作为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概念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社会有什么样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们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器物技术既是生产方式的手段(如各类工具),又是生活方式的用品(如各类日常用品)。[7]可见广义的生活方式应包含生产方式,这种包含关系使文化与自然在生活方式上得到了统一。

器具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是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相统一的外显形式。器具在技术上的进化是遵循自然规律的:一方面,器具的成型构造技术要符合物理、化学等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其使用功能要适应特定自然环境的要求。大多数传统器具产生于某地域环境,又消亡于某地域环境,也就是其材料与工艺来自当地,又使用于当地,最后在当地废弃消亡。这与现代分工协作的大批量商品完全不同,许多大公司的产品都是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销售。所以,传统物质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材料工艺的地域性、生产对象(如农作物、手工艺)等的地域性。

器具在审美形式上的进化遵循社会需求。传统器物在各个时代、地域(民族)都有差异,这部分差异体现在对地域文化环境(民族文化)的适应。虽然形式与功能是统一的,但物质文化的形式更具有文化心理的表象作用,比如各民族的服装式样、色彩喜好等比其使用功能更能代表民族认同。传统器具的地域性进化是连续渐变式的适应,中国传统文化虽然经过几千年的王朝变更以及出现各少数民族的轮流统治,但器具文化整体上是一脉相承的,呈现出本土文化特色,比如宋窑、明窑的瓷器,明式、清式家具等都体现了统一的中国地域文化风格。

综上所述,地域环境与传统文化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所谓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实是特定地域的人们适应特定地域环境的一种方式,生活方式系统包括自然相关系统和人文相关系统。为了进一步弄清传统器物文化与地域环境之间的子母脐带关系,可以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型结构,构建传统器物的地域适应因素树形模型。具体方法就是对传统器物文化的地域因素进行逐级提炼、分类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