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马家窑彩陶的地域性适应生态树

(五)甘肃马家窑彩陶的地域性适应生态树

1.树根——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温湿的气候、松软肥沃的黄土地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一支地域性很强的文化系统。其分布范围极其广泛,它以黄河上游陇西黄土高原、洮河、湟水流域为中心区域发起,从东到西横跨甘肃中部和青海东部地区(图4-25)。马家窑文化的分布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北部,在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达到高峰期,后期向西延伸到河西乃至新疆。

图4-25 甘肃地区彩陶西渐形势图

优秀的地域性文化的兴起就像一簇向四周延伸的根系,它强劲、繁茂地生。马家窑文化的兴起,首先得益于西北黄土高原独特的综合地域自然条件的孕育。从彩陶分布图上看,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其东部、中部均为黄土高原地区,温热适中、干湿适宜的黄河上游气候资源,松软肥沃的黄土土质资源既适于原始耕种又适于制陶,陶器的器形、材料、工艺、功能、放置场地等都体现了非常好的地域适应性,需要从物理、地理、化学、气候等方面分析其适应性。这些资源构成了甘肃地区马家窑彩陶文化发育的自然地域条件,这是文化生态树的自然根系,位于最底部,是上部文化的基础。

尤其是陇东及陇东南部地区海拔较低,分布有渭河、泾河、西汉水三大水,河谷地带适宜原始农业的产生及发展。黄土高原的原始农业并不像现代农业那样远远落后于平原和沿海地区,从考古资料来看,在未经破坏的原始生态条件下,当地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人们使用原始石器、木器、陶器甚至铜器进行耕种。农耕、养殖对应的是一种定居生产、生活方式,所以温湿气候、松软黄土、原始陶器、原始定居农耕是天人合一、珠联璧合的地域性适应方式。

2.树冠——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特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依据黄河上游的自然条件,原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主要是农耕业和制陶业。陶器的加工制作是原始的制造业,自身形成一种生产方式;彩陶的基本功能跟饮食相关,许多器皿是生活中的实用品,日常蒸炊、饮食、存贮都离不开陶器。民以食为天,食物来自自然,来自先民的劳动生产,所以饮食器具中的纹样是对自然和生产的指事。其次是彩陶还作为原始先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用品,先民的意识形态、图腾崇拜表现在彩陶中,祭祀、随葬等活动都离不开彩陶,从心理角度讲,祭祀、随葬不过是饮食文化的礼仪性延伸;从艺术表现角度讲,彩陶是一种为文化艺术作品,马家窑彩陶表现极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从事理学角度讲,彩陶的纹样装饰首先是一种指事作用,先民创作它的初衷或许不是纯粹的装饰目的,不论是后来的单独纹样,还是复合纹样的分解都只是演化而来的,都没有脱离指事的本质功用,彩陶纹样基本涵盖了彩陶文化艺术的全部,彩陶纹样既是对先民生活自然环境的反映,也是对先民社会心理的反映,是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当然在本质上,先民的社会地域心理最终是由自然环境造就、培育、影响而成的。

所以,马家窑彩陶既是地域环境的产物,也是特定地域社会心理的反映,其中地域环境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它综合体现着古代先民的物质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以马家窑彩陶文化是由自然诸因素、生产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系统有机构成的一棵地域文化生态树。

从文化进化历程看,黄河上游地区的彩陶特别是马家窑彩陶无疑代表了彩陶文化的最高峰。但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甘肃及青海、宁夏等黄河上游地区的青铜文化显然落后于中原的夏、商、周,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在古代,畜牧和游牧在交通、民众体质、部落战争等方面的优势远高于原始农耕文化,农业与畜牧业分工后,畜牧业和游牧业在经济形态中比重增大,这就是为什么马家窑文化衰落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偏畜牧业的文化类型;二是西北三黄地区气候变化不利于原始农耕生产,据一些环境考古成果显示,距今四千年左右开始,黄河上游气候变得干燥寒冷,远古农耕文化的发展速度逐渐放慢。

同一种文化,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兰州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器物,虽然与其他地方的器物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兰州及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渗透、融合,形成了这一地区特有的文化面貌。史前时期,以马家窑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文化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制陶水平较高,器形类型丰富,异形器较多。从出土的器物来看,器物造型优美、规整,在同类型中出现了大量的大尺寸器形,特别是马家窑类型中晚期,大件器物明显增多,有的高度可达70余厘米;但胎土的淘洗不够精细,尤其是大型器物,几乎都带有明显的沙粒。兰州地区也是出土马家窑文化异形器较多的地区,以鸟形壶和蛙形罐为多,而且原始打击乐器有较多的发现,这也肯定与兰州地域环境和文化因素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考研。

需要再作说明的是,古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是相对稳定的。不像现今社会,信息光速传播,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在当时的年代,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变数都非常小,人刚从自然分化出来,人对自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可能造成太大的影响。再加上古人的惯性思维、宗族制约、迷信心理、模仿前人习俗,越是上古时代的文化就越稳定,相反越往后变革越快,呈幂函数曲线发展态势。所以,今天的我们更应谨慎行事,今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从各种角度讲都会对自然造成不可预估的影响。

所以,远古社会是天人合一的,原始彩陶反映在造型功能上是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反映在器形纹样上是对自然的敬畏,形而上与形而下完美结合,形成了地域文化的生态之树(图4-26)。

图4-26 马家窑彩陶的地域因素系统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