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存在的时空连续性

(三)事物存在的时空连续性

“世界”一词,在不同学科有不同解释,在地理学中为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通常状况下指我们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范围。其实中文中所讲的“世界”一词,最早是佛教用词,“世”是时间的意思,“界”为空间之意。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四维坐标系统,世界上任何一事物都能在这个坐标系中找到它所在位置(或区域),这个位置就决定了它的一切属性。当然这里所谈的世界是指人类居住的地球范围内的宏观世界,具有部分人文科学的含义。任何事物只有被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才能存在、才能被定义,设计也是如此。从古到今,天南地北,任何一个人为事物都是时空的产物,任何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有直接内在联系的,不能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消失了。事物发展的“时间流”不可能断,同时事物的“时间流”总是与特定的“空间场”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有三点:人对环境适应要求、地域环境制约、人的记忆。乔治·巴萨拉在《科技的演进》中讲到“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以现有事物为基础的”。[19]

利普斯在《事物的起源》中讲到现在女人们使用的各类化妆品小瓶、小盒、小盘等都能够上溯到石器时代用骨节做的装口红小瓶、调色石板、骨瓶等造型,这些器具可以在冰川时期洞穴之中被发现。[20]事物传承的主要原因是受文 化约定,人们都有模仿继承的本性。日本人缀以珠宝的精美的香囊,仅是对这些小瓶小盒的模仿。镜子最早的形式是磨光的贝壳或金属圆片,后者在中国、拜占庭和希腊发展成珍贵的金属镜,陈列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事物本身都是连贯的、有联系的,今天的事是过去之事的延续,是未来之事的源头,而过去也将通过未来影响现在。设计事物未尝不是按照这种规律。从广义视角看,生活器物是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生活器物的设计可以看成是生活方式的设计。生活方式其实是人适应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方式,适应社会主要表现在文化审美上(形态)的差异性,适应自然主要表现在技术革新上(机能)的创新性。历史上任何一种器物方式,哪怕是一种彩陶图案,都是在工匠数代的完善演绎中定格的,绝不是拍脑袋胡思乱想的。所以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发现过去的设计而塑造未来的设计,应该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方法。

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存在形式。动植物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千万年来大自然选择下来的优秀物种,它们在地球上的存在年龄甚至超过人类生存的历史,它们之所以生存下来肯定是与它们生存期间的地域环境相协调的。自然造物尚且如此,人类造物也应如此,模仿和探求自然是自然科学的全部内容,造物科学应全方位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1.时间延续性设计

在哲学和科学的初级阶段,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时间是客观的。现代科学在爱因斯坦和霍金之后,绝对的时间观念被终结,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这是物理方面的时间概念。现代哲学方面的时间概念则沿着奥古斯丁—布伦塔诺—胡塞尔的思路发展为“主观性时间”,时间与主体意识相联结。过去通过记忆、未来通过想象总可以进入现在。过去并不是一去不复返的,它并未消失,总是在场;而未来只不过是过去与现在的延续,它规定着过去与现在。这些观念在许多思想家、哲人乃至宗教学说中都存在。虽然哲学宗教都带有主观心理性,我们撇开以上思想的主观心理特点,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分析,也何尝不是如此。自然事物的发展服从于自然法则,它是在一定量变的积累中呈现出的“必然性”,而人工事物的情况与自然现象基本相同,人类历史的演化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承上启下的过程。这本来是个客观规律,但在人类社会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规则可能很难任其自控,复杂的社会系统的高速运行并非能与昔日相提并论,快速与复杂的发展模式难免不和谐,顾此失彼。时间的延续性表现在文化延续性上几乎喘不过气来,其实从技术发展、生态要求、人们的经济条件、精神审美这四个方面都已经具备地域性设计的社会条件了,时空延续性设计应是地域性设计的首要方法。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再到青铜器、铁器、木制器具以至今天的高科技时代,整个过程的每一个节点的动力启迪于人的要求,改进依赖于环境的制约,这是地域性;造物的基础是建立在已有物品的基础上的,这就是人的记忆,同时产生新的设计理念,这是时间链。过去的基础与新的适应性要求交融在一起产生新的变革。

奥古斯丁说时间有三种:“就是过去事物的现在,即回忆;现在事物的现在,即视觉;未来事物的现在,即期望。因为实在存在的既非过去也非未来,现在的一瞬间就是时间。”也就是说记忆指过去事物的现在状态,直接感觉指现在事物的现在,将来事物的现在就是期望。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生存和生活条件,这是以特定地域为条件在时间的流程中必然形成的,时间既外在于主体又内在于主体,不能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消失了,而今天的事物是刚刚发生的新事物,明天的事还不知道是什么事,这是完全错误的处理事物的方式。[21]

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追求和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必然使每个时期、每个时代的产品呈现不同时间特征。产品的时间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必须要了解和熟悉一定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及其发展动向,密切关注新思想、新方式、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尽可能多地加以运用。设计的本质在于组合,即如何更有效、充分地将先进的基础科技成果整合为具有实用功能和时代审美价值的商品媒介,产品设计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效果是由产品的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决定的。人们设计制造物品,是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器物的发展是和物质生活的发展同步的。古时的人们要吃饭,今天的人们也要吃饭,作为餐具的碗,尽管数千年来材料在不断变迁,从陶器、青铜、漆木、金银、瓷器,到现代的搪瓷、铝合金、不锈钢等,工艺也在不断变革。如陶瓷器,从手制、陶轮制作、辘轳旋坯,到现代的旋压、滚压、注浆、干压、静压、热压成型等,碗的基本功能与造型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碗的款式和整体品质则有异常的多样化,这是因为碗的设计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人的心理、个性、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人的审美总是在变,最终导致市场在变。

2.空间延续性设计

时间与空间本是互为依存的,设计的地域性将是实现其时代性的着眼点和手段。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为设计学修订的定义,即设计应致力于发现和评估与增强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和环境保护(全球道德规范),给全人类社会、个人和集体带来利益和自由,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支持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道德规范)。全球道德规范是永恒的主题,而文化道德规范则是地域性的,必须在实现文化道德规范中实现永恒的主题。

我们的祖先早就提出器物的地域差异性,《周礼·冬官考工记》中有“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22]这说明人造物体与自然物体一样有其特定的地域特性。设计的地域特性主要表现在: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人们适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同,其凭借物的存在方式(功能、造型等)也相应不同;同时,由于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政治经济条件、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不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性格、爱好、情趣、习惯和追求,这就要求跨地区的产品设计(包括建筑、艺术设计等)应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格调,形成相应的民族风格或地域功能。

影响设计的维度主要有三个,就是设计要随时代条件、地域环境和社会心理(市场消费心理)的反映作相应的变化,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与预测这种变化潮流,把握设计趋势和消费需求。一般来讲,设计的时代性是与科学技术及市场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企业的产品设计基本能做到这一点。而产品的地域性设计才开始研究,其与自然地理特征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是核心内容,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民族众多,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的国家,也许研究地域性设计再没几个国家比我们更有意义。从社会发展来讲,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工业智能时代,虽然社会客观上已要求多样化、和谐化、环保化的设计出现,然而整个制造技术、经济水平、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与之同步,但是我们在观念和意识上首先要占领高地,这是最为重要的问题。更何况现在柔性制造、智能化、信息化已经在技术上具备条件,应大力提倡结合地方特色发展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地域性设计的前景应该非常广阔。

设计方法论重在研究设计的时空原则,在现阶段的时间定位下,设计何去何从?无容置疑应该基于社会乃至全球的发展主流,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实现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