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定居与原始农耕文化

(一)河流定居与原始农耕文化

旧石器时代人们处于穴居状态,只有在特定的山林才有可庇护的洞穴。旧石器时代人类完全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吃、住都由自然直接产生,人们只是采集和渔猎者。人们直接依靠居住地附近的野兽和野果为食物资源和防寒衣,通过对生活原地的自然形态进行直接选择和简单加工作为器具来源,如刮削木棒、打制各类石器、兽皮为衣、葫芦为瓢,通过竹藤条等植物编制绳、筐等器具,所以原始山林采集时代人类造物的地域性是最强的,泾渭流域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蒙古人种,与内蒙古河套人、山顶洞人等同源。[13]漫长的旧石器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的造物奠定了形式基础,黄河中上游古彩陶中出现的编织纹样、几何纹样、植物纹样,漠北地区的岩画纹样骆驼、牛、羊、鹿、人面等都是先民对生存环境的反映,或崇拜或敬畏,天人合一。

新石器时代前后经历了约六千年的时间,这和几百万年的旧石器时代相比非常短暂。这个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先民从狩猎采集的山林地带走向了背风向阳的山前河流地带,在低洼地台上过着定居式的原始农耕文化,北方草原地区先民还一直保持着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游牧生活。岁月失语,唯陶能说,唯石能言,漫长的原始生活方式都记在黄土地区的陶器和草原地区的岩画中(图4-8)。生存需求和环境适应是人类创造的原动力,为了适应定居生活,原始先民在极有限的技术手段下不断地创新发明,其中陶器的问世使人类的造物技术在几百万年的进程中有了空前提高,并且延续了八九千年的发展历程。各类琳琅满目的出土彩陶以及彩陶上大量具象和抽象动植物纹样的表现,正是原始农业定居生活的反映。可以肯定在原始社会中,自然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是直接对应的,生活方式与彩陶也是直接对应的;反之,原始彩陶对应的生活方式可以直接映射出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是包含了一切地域生活要素的宽泛概念,包括了衣、食、住、行、礼的方方面面。水和土是构成其他生活要素的物质基础,丰沛的水土资源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诸多天然物资和生产要素,游牧和农业生产及定居生活都需要合理的水土资源。

图4-8 原始采集、狩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