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心理的产品创意设计
地域作为人类生存的空间存在,无疑蕴含着它特殊的生命机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论述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时说:“助成民族精神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地域、民族精神与自然联系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而在自然联系中,地域对民族心理、文化性格产生着巨大影响。作为人类文明成果重要体现的创造活动,也必然受到独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浸润与影响,涉及功能、材料、风格与样式、设计的使用对象,甚至主体视角等设计要素的方方面面。由此的结论是,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原本不是人们的心理爱好、信仰或审美产生的,而是由于人们要适应特定自然环境,达到更好的生存与生活的目的才形成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也就自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心理或审美情趣,关键是造物还表达了这种认知心理。实现或表达这种生活方式的物质用品,自然也就有了地区特点,最终形成带有地域或民族特色性的物质用品。
在地域性设计中讲求设计者的人地物化精神很关键。在许多针对地域文化的设计活动中,当地设计师的成功率非常大,而且有些地域文化的创意设计项目明确提出尽量从当地设计师的作品中优选。这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原则,因为生活体验是书本知识所不能代替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特定的地域审美形式是在长期的环境熏陶中形成的,它甚至与正规的学校式教育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在地域性设计中本地设计师如何表达这种特定地域情感,而外地人又如何体验这种地域风情美成为设计成功的核心问题。文化具有系统性、一致性,同一文化体系在不同层面上的审美形式是一致的。衣食住行,虽然内容不同,但在文化心理的审美形式上是相同的。如中国文化思想层面中的含蓄美,表现在诗词中的修辞、绘画中的神韵、园林建筑中的意境、男女恋爱中的情调都是相通的。所以,同一地域的不同生活内容,表现在审美形式上是一致的,这就导致在同一地域,虽然人们的职业等不一样,但在对美的形式认同上是基本一致的。作为本地化的设计师,其主观的审美总是带有地域的普遍性,他们会按自己的审美形式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活动,设计生活。我国地域广大,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民族众多,地理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非常明显,这不但为地域性设计提供了多样的物质环境资源(地域性功能条件),同时环境也造就了可贵的人才资源(主要指地域性审美素质),这是发展地域性设计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在学术研究中,特别是在有关地域性设计、文创设计、地方传统文化振兴、乡村乡俗、地方性知识研究方面,重视对本地人才优先使用和培养是一个重要原则。多年来,西北地区有关敦煌石窟文化、沙漠岩画等重要遗产的保护、艺术审美、发展研究等项目大都由江浙、广东等沿海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人员承接,甚至在基于本地文化的文创设计评审中也以外地人为主导、主持评审,而与本地大专院校及其设计类人才培养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不合理的现象,忽视了本地人拥有地方性知识的潜在优势,以及交通和其他成本优势。因此,地方政府一定要将本地设计项目和本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相结合,至少使本地专业人才参与地方项目,使项目效益最大化,只有培养本地设计人才,才能使地域性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
常言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地域性设计的角度讲,只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设计,才能从众多的全国性乃至国际化设计中跳跃出来。无论是主体性的设计投标,还是国内外设计大赛,都特别注重对特定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我们通常所讲的本土文化的设计,其实就是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国家或大民族文化下的地域性设计,如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的标志、吉祥物等的设计,如果设计者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心理情缘或在中国丰富的生活经历积累,是很难设计出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抽象符号的。图3-11是笔者指导的学生参加第8届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台北)并获得优胜奖的作品“wave”。参赛学生与笔者是同乡,从小生活在沙漠边缘,有相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很好沟通。从功能上讲,该车中间的大轮为主动轮,前后小轮为辅助轮,这样车在行走时会由于路面不一致或用力不平衡等造成前后晃动的效果,像波浪一样前后波动,这与骆驼的行走姿势相似,其整个造型酷似骆驼又像鸵鸟。对于作者来讲,或许是一种潜意识的灵感,因为骆驼这个形象在他脑海中可能相对于其他人更深一些,有着独特的情感美。将参赛作品造型与骆驼联系到一起是很自然的,没有刻意追求。
图3-11 第8届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台北)获奖作品“wave”的驱动原理
图3-12是笔者参加第10届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台北)并获得优秀奖的作品“Dream-wing”,同时也被评为该届设计大赛最有特色的情景式设计。所谓情景式设计,是指设计者透过产品本身的造型意象的使用,让产品本身和使用者直接交谈,不需透过外界的说明就能让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概念直接透过产品本身传达给使用者。其实,这里讲的情景是特定场景下的生活情景,是有很强的地域性的。对于创造者来说,骑马的生活体验是激发这种灵感的最可贵的心理素质。只要有创作活动,就很有可能将其深藏在心底的美的形式表达出来。正如美国设计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说的:记忆既是储存于头脑中的知识,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就决定了我们的行为。[21]“Dreamwing”便是将过去骑马这个意象记忆,透过可偏摆的踏板与非钢性组件来操控车的转向,意味着产品本身已跳脱过去的“仿生设计”,以更深的生活经验与感知来做诉求。
图3-12 第10届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台北)获奖作品“Dreamwing”的驱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