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发展、教育对地域文化心理的形成
其实威斯勒的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学说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是一致的。人生来就是带着某些素质(生理和心理机能)来到这个世界的,对于文化而言,每个婴儿都带着必然的素质参与文化活动,外部环境的力量在人的成长中起了重要作用。
动物出生后都要受环境教育,最终得到经验,何种征兆是危险的,什么信息可以得到食物,动物对这些信息的反映属于后天性反射。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会形成大量后天性反射,这种心理活动过程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主要是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环境的判断,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曾经吃过酸梅的人,在大脑中有酸梅味道的记忆,当别人说起酸梅或自己看到酸梅都会流口水,而没有吃过梅子的人看到梅子是没有那种感觉的。因此,后天性反射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它是由各种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的具体事物为信号条件刺激引起的,这些信号全部来自生活环境。可以想象,长期生活在某一封闭环境中的某一人,其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信号会与另一个处在另一封闭环境中的人的条件反射信号相差很大。
第二信号系统是以语词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借助语词,摆脱了具体刺激物的局限性,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未曾经历和未认识的事物,形成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讲,所谓人的第二信号系统构建是属于文化的范畴,而且全部是后天获得的,来自生活环境,主要受文化环境影响。爱斯基摩人的婴儿并不是生来具有住雪屋的特质,芝加哥的婴儿也并不具有乘坐电梯的特质,人的全部文化似乎都是后天获得的,它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客观性构造,它的存在并不在于何种特质。[2]绝大多数文化都是以一定的地域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文化的差别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地域的差别。
一个人初来到这个世间就像一张白纸,上面什么都可以写和画。环境就是一支笔,不同的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的环境主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约束。由于环境的地域性,所在环境长大的人们其社会心理约定就呈现出地域特征,并且呈现出地域符号的喜好特征,喜欢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文化一旦产生,就使该文化共同体的社会群体按照共同的文化记忆、共同的精神意志和同类的生活方式生活。这样的文化综合体又对文化群体的新生一代产生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作用,这就是文化的环境作用。按照文化的“人化”和“化人”定义,“人化”是按人的目的、方式做事而形成的环境系统,“化人”是用既成的文化环境反过来再培养人、装备人,使人融入某种特定文化环境,从而成为环境的主体。“化人”是“人化”的一个环节、成果、层次和境界。
讲到这里,不得不谈到心理学的一种分支类型,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心理,表现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表达方式等文化的各层次都不相同。比如:仁、义、礼、智、信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属于价值观,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温、良、恭、俭、让是我国传统美德中具体的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处处与人为善,行事温良谦让。这一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诞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儒家思想,具有浓厚的文化根基,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究其原因,它已经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环境,在长时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了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新生的个体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在私塾的经典诵读中、在生活的体验感悟中一代代地融入这个环境中,形成完整的文化心理体质,有些个体还为这个文化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做出自己的贡献。现代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其生命最初的两三年内,从感情上和本能上适应父母的文化,4~5岁时感受最多的是父母和家庭环境,8~9岁时的心理反应主要是从父母、家庭、社会环境中综合做出和形成的复杂习惯。美国一些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在8~9岁时把印第安人送到白人的学校上学,和白人一起生活,青年时代再把他们送回去,他们都已经习惯按白人的文化来生活。这样条件反射和多样的冲突就产生了。一个健康、正常的儿童,是生而具有一种素质去适应偶然遇到的任何文化的,但是一旦适应了,他就非常固执,很难改变。
综上所述,地域心理(主要指地域精神)的形成受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地域心理现象的建构分析,对文化大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意义重大。基于文化产业的地域性跨文化心理研究的关键方法,是做好跨文化市场调查及心理测试,求异是人类的共同审美行为。所以需要在追求本土文化优秀特质的基础上,筛选共性化、新颖化的审美元素,需要特别避免民族或地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