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视觉符号的提取

(一)自然视觉符号的提取

符号是一个文化的范畴,具有约定俗成性。广义来讲,被人概括、抽象的自然形态也可归类为符号,因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的主要因素,在人类的认知心理中自然物象常被作为原象进行取象类比使用。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是融为一体的。由于特定地域人们的衣食住行方式与自然环境相统一,这些风俗就形成了具有文化属性的符号。地域自然特征符号有混合型的,也有纯自然性的,如自然风貌、特有动植物及其生长状态等。所以,地域自然类符号包括非生物自然形态类和生物形态类。

非生物自然形态类符号大都为独特的地形地貌。不同地方自然风貌特征不相同,这些地貌特征可以是地域形象的代表。如黄果树瀑布可以象征贵州、雪山则可以象征西藏,沙漠戈壁则象征西北。许多地方画家在对地域风貌的描绘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实也是一种对自然原符号的概括形式或变形模式,也成为一种原符号。生物形态类符号选取应选用较有名的题材,至少也是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植物,如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动物,在首届亚运会、奥运会中均被作为原符号使用。

在文化旅游和地方形象宣传的动漫设计中,特定场景定格和角色设计同样重要,是宁夏水洞沟景区动漫创作中的场景设计,图中富有干旱砾漠地貌特征的线条和土黄色彩既表现了水洞沟一带的地貌视觉特征,又是典型的干旱性地域符号(图6-4)。

图6-4 宁夏水洞沟《天降神石》漫画场景设计

现代设计是多种信息符号的整合。设计中文化和科学信息量要大,而且要合理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这在地域形象设计中更为重要。

图6-5是2007年甘肃首届陇人动漫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作品提取了甘肃特有的地域性原符号,以“母亲水窖”主题为线索创造的一个动画小品。水窖是黄土高原的地质特征和干旱的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整个小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气息,在动画创作中将众多地域性符号组合,特别是对西北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表现尤为重要。植被稀少的黄土沟壑地貌、艰难生长的秃叉树、黄土土夯墙、挑水的扁担、驮水的毛驴被头戴头巾的农村妇女牵着,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黄土高原干旱文化符号组合画面,在一定层面上表现了多维地域形象系统。

图6-5 甘肃首届陇人动漫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母亲水窖”部分关键帧设计

地域地貌符号在景观设计中使用非常普遍,在旅游地使用地貌符号做景观或建筑造型设计不但可以很好地表现景观构筑物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还能表现构筑物主题功能的象征意义。如宁夏沙湖景区的沙漠湿地展览馆(图6-6),在设计上将适应自然的符号意象和生态尚象整合为一。在形态上首先取象于沙漠的形态和质感,其流体破激的门洞造型是沙和水的融合意象,实现了与周围的沙丘地貌和色彩融为一体实现浅层次的尚象,同时,低矮的曲面造型让位给周围的沙漠和湖水,保留了沙丘连绵、水沙一色的开阔景观效果,同时也利于近地面气流的畅通,稳定沙湖周围沙漠形态的稳定性,防止局部气流的更改带来的沙丘变更或其他不可预测的影响。另如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整个园区的台阶、人行道、护栏、休闲座椅等都取象于沙漠地区的砂岩石材质和色彩,因周边有明长城遗址,在长城景观营造中也突出了与地貌的结合及筑造材质的地域性。万里长城都是就地取材,延伸到哪里就就地使用哪里的土石材料和工艺。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的展览馆内部装修和展示设计在地域性自然符号选用方面也很成功,内部立体构成、空间限定、展位布局都是用风蚀地貌作为造型元素,空间内壁的表面处理全部采用喷砂材质,较好地展现了沙漠地质展览馆的主题(图6-7)。

图6-6 宁夏沙湖沙漠湿地展览馆外观造型设计

图6-7 白芨滩国家沙漠公园的展览馆内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