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干旱性设计与实施现状
当前,我国处在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攻坚扶贫的融合发展时期。如何从设计的视角,并通过地域性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把西北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干旱农耕文化资源转变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设计学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地域性生态、旅游、文化扶贫角度对西北干旱环境下的生态设计做了多方研究,如有的学者针对西北荒漠化特殊条件,构建了适合西北干旱条件的建筑生土设计模式理论,继而对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34]国外较早从事干旱条件下现代人类生活方式设计研究的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Gideon Golany 教授,他对干旱地区城市规划及发展,以及基于气候影响的规划设计有着长期的独到研究。1977年,他出版了Urban Planning for Arid Zones—American Experiences and Directions一书,这本书对美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城市规划有了系统的阐述和研究。
中国干旱性传统农耕文化历史久远、品质优秀,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越来越紧迫。已有学者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的危机与传承做了多年的农户调查研究,结论认为:除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间接冲击,直接原因是传承主体“结构性缺失”,后继无人。[35]这是一个全国性且持续加剧的问题。西北干旱性农耕文化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独具特色,具有较强的干旱生态价值、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价值,20世纪90年代已有学者对西北干旱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做了零零星星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不是针对西北干旱农村的,而是基于整个大西北的风蚀地貌、风蚀城堡遗址、民族民俗等宏观的盘点描述。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方式转变、攻坚扶贫、发展传统文化、乡村旅游等政策的推进,西北干旱性乡村旅游研究正在升温,现有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西北黄土高原和沙漠绿洲农村的旅游资源、旅游现状调查、旅游对策发展研究等方面,都提到干旱性乡村旅游要与其他产业链联动发展,需加大宣传、发展品牌。[36]但针对现代社会条件,如何传承和创新干旱农耕文化论及得较少。
比如宁夏在多年的旅游发展中已经形成较为扎实的联动产业基础,在旅游品牌建设,旅游宣传上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经验积累。此外,周边的巴彦淖尔、阿拉善等干旱性旅游,经过多年发展也都相当成熟,是干旱旅游在西北的集中区,但他们在干旱农耕文化的挖掘、创新传承方面明显欠缺。宁夏发展干旱性农耕文化旅游可以弥补该地带的旅游短板,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吃、住、游、购、学、思等全方位体验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