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河道传统器具及其地域适应性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上游。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冬季较长。因受地形和纬度影响,由南向北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干旱三个区域。年平均气温为5~10 ℃。年平均降水量为200~400毫米,年蒸发量为1000~2000毫米。春季多风、偏东风较多,沙尘暴频繁。积温低,全年无霜期150~200天。黄河上游它地处黄土高原的西段,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类型,黄土和石山交错共存,地貌主要有石质山地、黄土梁峁和盆地,河谷阶地三种类型,其中沿河地带是最富庶的地区,主要包括河套地区、兰州盆地、洮河及河湟谷地,这些地方很早就有人类居住生活,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与中原地区共同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
黄河上游地区在历史上处于我国北方各游牧民族和东部汉族农耕民族经济、文化、政治区的交汇地带,民族融合,多种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了这一地区总的文化特征。纵观该地区历史发展的状况,在不同时期,由于处在不同民族的统治下,器物文化随政治历史的变迁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是必然的,但地理环境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在物质生产和生活上都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恩赐,所以器物文化的地域稳定性的基础是自然环境的稳定性。
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在实现自己的王朝统治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尊重汉文化,任用汉族能人志士,沿用汉族先进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农耕、手工艺等生产技术要素,实现其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西夏、契丹、蒙古等统治时期表现较为突出,这为后来的满清统治也提供了思路。文化的概念很广泛,其特质类型也很驳杂,但人类在适应自然,发展经济的生产技术要素方面是没有国界的,今天也是如此。所以器具文化的地域性相对其他类型的文化是相对稳定的,前后有很强的传承性。黄河沿线的器物文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已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如明朝宦官段续游历西南,仿拟云南通河的筒车灌溉技术,依据兰州地理特征创制了适合于本地的水车,成为黄河上游的地域文化和科技象征;1909年8月,兰州黄河铁桥竣工通车,从而改写了黄河上没有永久性桥梁的历史,这座桥由来自比利时、德国、美国等国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以及兰州的建设者共同建造的“天下黄河第一桥”,现已成为兰州黄河文化的地域性象征。
明清时期黄河文化的器具,还有其他如渡河运载工具羊皮筏、浮桥,沿河的民间艺术工艺品如太平鼓、刻葫芦、临夏雕砖等,促进了该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制造业、手工业、建筑业、津渡桥梁和灌溉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创新,黄河传统文化在这一时刻被注入了新的内容。需要提出的是,中国伊斯兰文化中的回族本土文化在黄河上游占有重要位置,兰州牛肉面闻名天下,这源自兰州的黄河水、面料、调料和工艺等综合因素。在黄河传统器物文化中与回族相关的还有羊皮筏子、临夏砖雕等,这一切地域民族文化的荟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河套黄河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历来是塞外农耕的富庶之地。沿黄河而上进入宁夏平原,大漠边缘、贺兰山麓、黄河湿地为人类早期生存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洞沟、藏兵洞、鸽子山、暖泉等新旧文化遗址就是一个证明。宁夏除了水洞沟文化外,还有贺兰山岩画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大漠黄河文化,从先秦到秦汉以后,荤粥、鬼方、猃狁、戎、匈奴、突厥、鲜卑、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都在这块富饶土地上生活过,贺兰山岩画记录了这些民族的游猎、农牧、农耕文化演化过程,应该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和地理特征,形成了沿岸人们适应河流的生活方式。黄河上游,尤其是从宁夏青铜峡到甘肃和青海沿线水流速度快、落差大,又是古丝绸之路和内陆西去必渡之河,这两个特征造就了黄河上游的两个文化,即黄河水车和黄河羊皮筏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