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分析的结果——语意定位词汇表达及原符号的筛选和表达
图6-18 西北沙漠旅游用品语意设计的人文及自然情境图板
产品语义学起源于语言学,并借助语言的特性和规律发展。语言是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表达手段之一,产品语意的定位表达离不开语言表达,我们要用最简练、最准确的词汇表达出来,再寻找与之表达相关的设计原符号。一般来说,针对某一课题的设计原符号是十分庞大的资料库群,其搜集难度和工作量都很大,最好系统分类搜集,根据设计需要可以从各种不同角度分类整理。在搜集中要以设计相关符号(大都为可视性原符号)为主,对以上一些因素分析后可以制作两种情境意象图,提取产品角色,并给出语意表达词汇。
1.主题语码提取(象征角色提取)
产品造型设计如同雕塑创作,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意象性轮廓形象,然后才能逐步深入刻画,这个整体形象所表达的就是主题性和象征性。象征角色提取可以从传统符号(原符号)获取,也可从现代符号(主要指现代设计符号)获取。
(1)采用原符号进行变化
①概念扩大再定义法:功能定义中,适当抽象可以使设计者联系到更多与设计对象相关的原符号,从而扩大原符号的猎取范围,此方法主要用于疑问语码和象征性语码的原符号选取。自然界和人造物品中有许多东西在某一或某几个方面是相同、共理的,这样自然就会以此类比,形成语意表达关系。将自然界物象形态赋予其外观造型。
②仿生形态设计法:使某一生物形态与对应产品在形态、结构或意念方面存在一致性。
③共识器具、动植物、历史古迹、风俗。这样就可以首先解决这是什么的问题,此外,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标志、材质等的设计与搭配,解决其象征语码问题。
④抽象重构法:提取原符号的形态意象,使之表达原符号的能指。
(2)提取优秀设计意象符号
语意设计的符号来源不一定都要从传统符号中演变而来,也可以借用前沿性的优秀设计符号,参考市场上已有的消费者所反应的共性明显的语意特征的产品。其实,在多数情况下设计师都在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语义学的部分方法进行产品造型设计,在设计时总要查阅和参考同类或相关产品的结构、造型风格、款式、色彩、肌理、装饰等构成产品形象的要素,感受这些元素的象征意义,从而提取所需要的造型元素特征,应用在新产品开发中。在产品意象定位中,要借助情境式设计中可视化情形的表现与制作,特别是将调查中得到的与产品意象相关的图片进行展示制作。最常用的是产品功能卡片和生活形态意象图,此后再进行情境分析。
①用户生活形态意象图(针对消费者)。制作目标群体生活方式形态意象图(针对消费者),根据设定的使用情境提取产品角色。生活形态意象图的制作方法是选择目标群体所喜欢的物品及款式色彩、崇拜的人、喜欢的运动,歌曲,艺术作品、喜欢的色彩等,以图片、图标、图表方式以可视化、故事化、卡通化等形式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视觉形象。拼贴的原则是有利于设计师及其他人员能够联想并参与设计构思为标准,根据设定的使用情境提取产品角色,并探讨产品固有的角色及在某情境内应有的地位及象征。这有助于使用者从形态语言中获取“角色信息”,实现产物角色与人的沟通。
②利用产品形态语言诠释产品之双重角色,确定产品形态意象图(针对产品)。对所设计的产品使用环境中的其他产品及相关产品拼贴在一起。如要设计一款年轻一族使用的旅游帐篷,可以将年青人旅游时穿的衣服、鞋帽、旅游眼镜、越野车、睡袋、充气床、野餐具、野外桌椅等放在一起,给设计师在产品结构,使用方式的语意提示等方面有很大提示作用。
如果设计一款沙漠地区使用的野外观星空帐篷(星空屋),则要将年轻一族去沙漠旅游时的穿着、使用物品的喜好,体验场景的喜好图片拼贴在一起组成一种情境设计看图板。产品语意设计看板是一种基于视觉联想思维的设计信息盘活与诱导的图板。语意设计看板可以理解为设计主题、题材的创意来源信息库,它是利用设计取象原理将与设计有关的原符号群进行选择、取舍、分类,之后以一种有利于启发设计思维的视觉信息群组合在一起。其特点是视觉信息量大、且以系统而有机的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语意设计看板设计的形式、内容和要求要以能最大限度地驱动设计思维为依据,促进设计思维向纵深发展,尤其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展开。在产品语意设计中设计的语意编入信息和使用者的语意解读信息对称是整个产品语义学研究的关键问题。解决该问题比较好的一个方法是将设计师和产品使用共同参与看板制作,共同进行基于看板的情景设计。通过相关产品造型的外观造型、结构功能、材质色彩、比例尺度等营造出一种同类型意象的产品氛围,使设计者在一种轻松、趣味、愉悦、神秘的设计气氛中产生特种心理体验,让用户有参与感、决策感,从而提出一种产品功能、造型形象。
语意看板设计的本质是取象思维。在充分了解和熟悉所要设计的产品功能、用途的基础上,将与设计主题相关的原象符号集合在一起形成原象看板,以启发原象与设计对象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映射关系,建立语意切入点。这是利用看板进行产品语意设计的基本过程。语意看板在地域性文创设计中很有效,所谓主题和题材主要指地域性传统文化元素、文物元素等。
立意建立之后则是造型设计,产品造型设计旨在充分表达产品语意。在保持原象创意和更好地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可变化因素的调节形成一种指示使用者正确理解和操作该产品的造型和结构方式,尽可能使人机之间构成一种生理、心理上的和谐关系。在形态语意设计中产品的实用性和象征性不能割裂开,不能一味追求语意象征作用而淡化实用功能的设计。要兼顾产品之双重角色,使二者有恰如其分的关联。提取产品角色,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产品固有角色即是产品自然角色,可根据产品之客观功能及其使用行为来确立;产品象征角色即是社会角色,可从产品在周围物、社会、自然环境及社会风俗、习惯等来获取。广泛而深入的情境调查与开放活跃的情境分析是语意设计的基础方法。
2.结构与材质语码提取(功能角色提取)
形象和功能是分不开的,甚至在设计时是并行考虑的,但结构语码的许多问题是局部性的问题,是在具备了一个整体形象的基础上而逐步深入的(也存在形象必须在一个具体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情况)。在产品功能角色的提取中,首先要考虑与其相关的项目,主要包括操作性、宜人性,如:借形态指示产品如何工作,如何使产品便于人了解操作及如何执行等,此外,借形态体现产品的性能、品质、可靠性、工作程序性等。
产品的结构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即是产品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一种秩序。产品结构的符号学特征首先体现在产品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即产品语构学的特征上。正是有了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有机结构关系,要素才能作为媒介关联物在符号系统中发挥其内涵和外延的作用,产品才能形成系统,实现特定的功能。产品结构的符号学意义还体现在自身的语意特征和语用特征上,产品的对称结构本身就能给人以均等、平衡和稳定的语意感觉,螺旋式的结构设计能创造出旋转的使用方式,产品符号的语意和语用关系能通过合理的产品结构得到明确的设计。结构语码中形态语意获取途径主要有指示性符号,抽象符号等原符号和各种科技符号(表6-1)。
表6-1 产品结构机构之间的符号列举
产品的质感和肌理表达的是产品的材质语意。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是产品质量、性能的关键。在人们长期的使用经验中,不同质感的材料代表不同的使用性能和视觉心理效果,这样就使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与材料的视觉心理一一对应了,从而也使材料具有了符号性质。产品整机质量、零部件的强度、耐磨性及其加工工艺性能是直接可以从材料的质感、密度和结构造型感觉出来的。因此不同材料质感、结构就对应不同的产品语意,在产品设计时运用这些语意特征表达产品的功能、使用性能;更重要的是,材料的质感和肌理犹如画家的颜料和笔触,它本身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不同材料的单一选择或面积对比、质感对比、肌理对等可调节产品与人的情感亲疏关系,如玻璃、钢材的使用可以表达产品的科技气息;木材、竹材的使用可以表达自然、古朴、人情意味;石材的选用可以表达坚固防水心理;布料皮革则让人有柔软亲近的感觉。人们对不同材料质感和肌理的心理感受还来源于材质的加工成型特征,如金属钣金件可冲压、拉伸成型,长期使用抛光后产生强烈的金属光泽感;布料材料成型后基本是柔软的圆角弧面形态;而高分子材料有一定的弹性,其吹塑、注塑等多种成型方法可以使其做成几乎为任意形状的造型,形态感受不同于其他材料。
总之,材料质感和肌理对应不同的使用性能,也对应不同的产品视觉效果。作为设计者应当熟悉不同材料的综合特征,对材质、肌理与形态、结构等方面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根据产品功能选择符合产品需要的材料,科学合理地构建产品语意形象(图6-19)。
图6-19 结构语意的能指作用
透明材料与非透明材料的指示作用,各类可解读的机器原理,如螺钉的固定、旋钮的转动提示,弹簧,夹子的弹性示意等。以下是常见结构语码的符号特征及其对应的意义(表6-2)。
表6-2 产品材料符号之间的语意对比
任何产品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产品要素构成的有机体。产品的每个单元体,只有赋予了它在产品整体系统中的意义和功能,才能构成产品的要素。要素作为构成产品符号系统的单元体,首先表现在产品符号要素与外部联系的意义上,即产品的语义学特征上。产品是一个完整地针对使用者的语意交流系统,产品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应具备一定的指示意义,只有通过指示意义才能使产品与使用者建立互动,从而实现产品的使用功能。产品整体外观、结构及局部元素、操作在形状、材质、结构、色彩、图形等方面与使用者的语意认知系统相一致,人们通过联想就基本知道该产品功能是什么、如何操作、操作后可能的反馈等。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新近出现的某些设计符号,其认知的心理约定性社会基础还不很强,在产品设计中许多内涵语码的语意特征较为模糊,无突出的意义倾向,这需要进行专门的语意认知测试,参考测试结果解决。
3.语意造型设计
产品语义学重在对产品语码的象征意义进行理论研究。产品语义学在向定量化研究深度发展的过程中与基于感性量化分析的产品形态研究方法相结合,产生了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感性工学方法。该方法20世纪90年代在日本、欧美等地兴起,主要以感性数据模型构建为手段,围绕产品的感性意象元素,结合美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人机工程学、人工智能学等进行感性认知的量化研究。我国学者,特别是一些具有工科背景的设计方法研究者开始用感性工学方法对产品造型的意象认知进行测量分析。随着国外针对感性意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地,尤其以日本的感性工学为代表,许多学者围绕消费者的感性意象这一核心,结合美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社会学、人机工程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学等,运用不同的数理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对定性的感性认识进行量化、物化研究。
通过语意差异法提取感性符号(语意)是感性工学造型设计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意就是某一形态特征所代表的视觉心理特征,通常用形容词汇表达。语意差异法(SD)最早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创建的,它用于测试受测者对某一事物产生的心理度量研究。[18]感性工学一般先确定意象与设计要素的关系,抽取影响造型要素的感性元素,将其分解为单一的特征线形、肌理、色彩等。再设定SD调查问卷,做测试调查,得到统计结果和合理的意象评价值,在此基础上主要通过数量化一类线性分析法确定目标子意象与设计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数量化一类方法是将产品造型设计要素作为自变量,将产品意象评价值作为因变量,设有m个产品造型设计要素,第i个产品造型设计要素的类别数目用ai表示,假设产品意象评价值和产品造型设计要素的各类别存在线性关系,则线性模型为:
式中 aik—第i个产品造型设计要素的第k类常数;
ζj—第j次抽样的随机误差。
得到认知度较高的意象元素后,就可以进行造型设计应用。对所选择的造型元素进行编辑,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结合产品本身的特点,在系统中对特征元素,特征线形等进行拉伸、旋转、重组、重构等变化手段使之符合产品功能和审美需要。若要深入研究用户语意认知是否和设计作品意图相耦合,还需进行语意的认知测试与修改。表6-3是基于马家窑彩陶的文创设计中意象元素与茶具造型设计的对应关系案例,在研究中设定了许多对描述马家窑彩陶的感性认知语意,也就是成对的形容词。本案例通过数量化一类分析后得到了与苍凉、拙朴两个语意认知度较高的几种造型线条、纹样、肌理,称其为意象元素,再对这些意象元素通过线条旋转、拉伸和纹样、色彩重组应用,最后得到具有马家窑彩陶意象认知的茶具造型(图6-20)。
表6-3 马家窑彩陶的意象元素与茶具造型设计的对应关系
图6-20 基于马家窑彩陶语意认知的茶具套装整体造型设计方案
感性工学在感性造型意识方面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相对于我国传统取象类比的意象设计方法,在计算逻辑上采用多元回归法,有系统性和精确性。但感性工学研究必须以正确的定性分析为基础,尤其要以客观测试数据为计算对象,由于感性词汇表达的不确定性、用户感性数据采集存在失真性问题,使感性工学的有效性有时很难保证。设计的复杂性使设计创意的获得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意来源,甚至有无限的值域。所以中国传统意象造型中以体验为目的的造物思想将在未来消费需求中焕发新的生机,这就是情境分析式意象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