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传统摆渡工具——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游的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或摆渡工具,当地俗称“排子”“革船”。西北地区最早使用羊皮筏子的记载见于《后汉书》,当时的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河时“缝革囊为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自古就有羊皮筏子过河的事迹。《水经注·叶榆水篇》中记载了一千五百多年前“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王遣兵来乘革船南下水”。
羊皮筏子鼎盛的年代是在清末,多数用于青海到兰州至包头之间的海上运输,从兰州顺流向下十来可到达包头,这种筏子用于以前的商旅,现在已经被新的交通工具所代替。大多用于旅游体验。小皮筏由十多只羊皮袋扎成,便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从郊区往市区运送蔬菜,渡两岸行人过河等。黄河上的筏子客多为甘肃宁夏的回民。回族文化中宰生的频繁使牛皮羊皮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也是黄河上游筏子多的原因。
羊皮筏子属于皮船的一种,西南地区的雅鲁藏布江、金沙江等使用的皮船是直接将缝制连接好的大块牛皮蒙在船形木架的底部,形成皮船,有内凹的船舱。而西北黄河中使用的羊皮筏子是将多张整体脱剥的羊皮吹成气囊后绑在排状木筏架上构成,所以羊皮筏子主要有筏架子和羊皮皮囊两大部分构成。
筏架子一般用西北地区的一种旱柳制作,准备两根长约3米的柳木大椽子,平行削平两面,再将两根柳木椽在削平面上等距凿卯,卯眼各18个,把事先准比好的长约2米的18根细椽与大椽子横向套卯,再将3根长约2.5米的细椽用牛皮绳纵向等距绑在筏架中间,这样筏架子就做成了。最后一道工序是在筏架上绑皮囊,筏架两头各并齐绑4只,中间并齐绑5只,这样羊皮筏子就基本做成了,在划行使用时还要准备一个长约2米,粗细适中较为结实的浆棍(图4-47)。
图4-47 羊皮筏子
在《太白阴径·战具篇·济水具》中说“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以渡也”,可以看到记载了古人的智慧。羊皮筏子可大可小,大到可由600只羊皮左右的皮囊扎成,小到由十几只羊皮囊制作,普通羊皮筏子至少有13个皮囊组成。制作皮囊需要的羊皮是筒状剥下的羊皮,即在宰羊时将羊皮从头部开始整体向下剥离,不能有丝毫的破损,皮肉的分离一般不用刀子,而是用手撕、锤、拉、捅、揉,使整张皮子从头颈部脱到四肢和尾部。羊皮剥好后就要“熟皮”,将生羊皮放在芒硝盐水中浸泡,等其发酵后,取出淋干,用刀刮去皮上的羊毛和油脂,再将其搓揉变软,涂上胡麻油,此时熟皮工艺基本完成。把熟好羊皮的颈部、尾部、两个后肢和一个前肢用麻绳扎紧防止漏气,从留下的一前肢中充气,羊皮气囊充气不宜过硬,有八成即可。
羊皮筏子的地域特色如下:
①黄河上游的羊皮筏子实质是一种漂流性的划船运输工具,由于结构简单,吃水浅,这种漂流运输工具与南方的划船和木舟有所不同。
②宁夏,青海,甘肃地处黄河的上游地段,落差大而不险,黄河上游段没有险滩激流,深度适中,筏子和桨板的比例尺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与特定河段的水流深浅、河床、水流缓急都有关系,是筏子客长期漂流经验的积累。
③黄河上游是农、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羊皮原料丰富、优质,黄河上游回族同胞娴熟的羊皮剥离、熟制、制囊工艺技术促成了羊皮筏子使用的独特功效。
④古丝绸之路必须渡过黄河才能西去,汉代已有黄河羊皮筏子记载,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其制作工艺及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羊皮筏子不但是黄河上游地区货运来往的运输工具,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必不可少的摆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