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制象和制易
“制易”的方法是在广泛吸取各因素基础上的归类归纳、凝练、图案化抽象表达过程,即“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古人将相似的自然物象抽象为八类,形成八卦,八卦即为八象,后来到商周时期演变为六十四卦,即为六十四象。所以中国古人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总结出了可通用的行事、做事规律。易道和易理的构建称制易,制易的实质是制象。《周易·系辞》中说“易也者,象也”。胡适认为这五个字是弄清周易的关键,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可归类为某“物象”的范畴,而万事万物的变迁进化也都源自“象”的作用,此作用可归类为某“法象”的范畴,所以“象”不仅有相对静态的物质属性,也有绝对动态的规律属性。“象”在宇宙自然界都是固有存在,只是要把它发现、梳理归纳出来,形成可用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指导人类活动的通用规律,就形成“法象”。
制象是远古圣人将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乃至宇宙天象进行符号化的(或曰易化、卦爻化)抽象和提炼,这是人类早期的意象创造活动。在最初制易时,甚至连文字都没有产生,所以伏羲等圣人,对物质、现象、事情的描述不可能用文字归纳、描述,而原始八卦图创造了一种抽象的阴阳爻符号及其逻辑组合方式描述,就是这种非文字的阴阳符号和太极图把世界万物的规律象形地表达出来了。在归纳推理思维的基础上,《周易》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形态及其演化都可以用阴阳爻的不同排列组合、交错叠加来表达,并且这些组合以一定的次序排列,也必然形成一种周而复始、正应、敌应的宇宙螺旋发展变化规律。所以《易》将阴阳爻符号形态意义的抽象与万事万物的对应(映射)就是制易。易道用的是观象制易的方法,《天皇伏羲氏皇策辞》中讲到:“惟天至仁,于草生月,天雨降河,龙马负图,神开我心,子其来生,我画八卦,自上而下咸安”这和《周易·系辞下》中讲到的“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对应。马恒君等学者认为,所谓“龙马负图”不过是天下大雨,渭河泛滥,伏羲在河边看到一匹长有斑纹的马,从马的斑纹中得到了启发。也许是因为伏羲长期在思考自然规律的统一性问题,因此时常在观察周边的诸多事物,进行归纳总结,就在一个雨天,忽然从河边的一匹花皮马的身上得到了启发,创造了河图。同理,《洛书》也许可能是从乌龟甲上的龟裂纹得到启发的,因为在那个图腾崇拜的时代,人们常常视地上马匹、水中的龟鱼为神物,对这些神物的凝神观察与思考是在情理之中的(图6-24)。
图6-24 原始八卦图与其六十四卦画及卦名
可见古人制易取象,其象是对自然现象(上到天文、下到地理)的高度抽象、简化、模拟、仿造,《周易·系辞上》中说:“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见天下万事万物繁杂,因而拟测万事万物的形态,将其归纳为八个基本卦,以象征万事万物所适宜、对应的物象,所以叫作“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见天下一切动作营为的千变万化,而观察其可以会而通之之道,制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显现一切动作营为的常体,复合系之以辞,而断定它的吉凶,因此构成卦象的最基本元素就是“爻”。
宇宙中的最基本的单极元素为阴和阳,世界万物都由阴阳组成。刚柔相济,互为推挤,产生种种运动和多样变化。一阴一阳谓之道,按照简单的数学排列组合就知道阴阳二因的三元排列即产生八种方案,结合对自然界深入全面的观象,通过类比、联想而赋予每一种组合方式(卦画)以对应的基本物象。所谓“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所以最初的八卦是古人头脑概念中的八种典型自然物象,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古人认为它们是宇宙中最典型、最鲜明的八种物象,涵盖了宇宙万物,其他物象都可以归类在这八种物象之中。后来《周易》又将八卦两两相组,也就是阴阳二因的三元排列,即形成六十四卦,更细化性地代表了宇宙中各种事物的类型、属相、性质,同时也扩大取象范围,基本上都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及其演化规律对应上了,这就是阴阳相荡、化生万物,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基于易理的制象素材源于对自然物象的形态、运动变化等进行凝练、抽象,最终形成各种意象性的事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