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结
需要说明一点,虽然在以上案例分析中频繁使用了“原象”“符号”和“元素”等词,但所述“原象”不是孤立的“元素”,文创设计重在发现文物原象中的隐形文化内涵和系统思想。基于中国传统尚象制器原理的取象设计绝不是简单符号元素的嫁接设计和照葫芦画瓢,中国古代的尚象设计包含着很深刻的系统设计思想,从传说中的伏羲制易起,就集宇宙本体论、认识论、生态学和系统思想为一体,上观天文、俯察地理是观察宇宙万物基础上的系统分析,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系统分析之后的系统归纳思想,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是地域适应性思想和生态物候学。整个制易过程是观察宇宙万物之后的系统分析和系统归纳过程。
所以在基于地域文化的取象设计中,一定要把握传统器物在适宜地域环境中所形成机制规律,要发掘符号现象之下,传统器物所隐含的深层的人类适应不同自然环境的生存方式。尚象设计要建立良好的映射关系,所谓映射关系的建立,其实就是找到了优良的生存方式和地域适应性,如果不能建立优良的映射关系,则不能发现传统器物的环境适应价值,环境适应价值的发挥程度则看映射之后的变化设计的质量,变化设计要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吸取自然物和传统人工物的生态特征,构建新的生态设计方法,通过合理的人工物,提出人类适应特定自然环境的方式,这才是尚象设计。
通过以上地域性的文创产品设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创造事物的设计哲学在当代设计中仍然具有很高的方法论价值。《周易·系辞》中讲到的古人造物是来自对卦象的变通,而且周易的实际应用,取象占卜等也讲求变通,易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变通。“变”是基本的美学规律,“变”的目的是“通”,不变就没有创新,不通说明变得不合理,变是手段和方法,通是规律和法则。这是符合现代设计哲学规律的。现代科学的许多著名的发现、发明其实都是来自对其他相关,甚至似乎不相关事物的类比、联想思维获得的。从辩证哲学讲,不论何种事物,事物运动都有共同的规律。现代工程领域普遍使用的著名TRIZ理论何尝不是基于以上原理的发明问题的解决方案。
TRIZ理论是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历时15年主持创建的。在分析全世界各国著名的、大量的发明专利过程中,他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人类技术发展中,以往不同领域发明所用到的规则并不多,而这些规则又在不同领域可以被反复使用,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阿奇舒勒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
阿奇舒勒认为: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所有的设计问题服从相同的发展规则。这一规则可以用来研究创造发明问题的有效解,也可用来评价与预测如何求解一个工程系统(包括新产品与新服务系统)的解决方案。工程设计问题其实也像社会系统一样,可以通过解决冲突而得到发展。[50]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意象造型设计和TRIZ理论的方法论是一致的,万事万物都有共同的运行规律,适应于本领域的经验与在其他不同领域有时是通用的,这就是变易之道。
【注释】
[1]唐士其.全球化与地域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闫朝华.电冰箱的本土化设计研究[J].装饰,2008(6):76-77.另见:王佳,张野.基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产品语义学的意义及目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1):130-133.另见:冯青.产品设计中的本土化设计研究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0,31(16):56-58.
[3]耿葵花.产品地域性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0(10):10-12.
[4]任函.地域设计理念的哲学解读[J].中外建筑,2009(1):70-72.
[5]何人可,唐啸,黄晶慧.基于低技术的可持续设计[J].装饰,2009(8):26-29.
[6]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Charles Sanders Peirce.Peirce on Signs[M].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239.
[9]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10]王海东,王琪雅.国宝彩陶艺术鉴赏[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11]蔡运章.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从古蜀金器“人头、鸟、鱼和羽箭”母题图案谈起[J].中华文化论坛,2007(2):16-26.
[12]李祥石.解读岩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105-108.
[13]宋建明.当“文创设计”研究型教育遭遇“协同创新”语境—基于“艺术+科技+经济学科”研与教的思考 [J].新美术,2013,34(11):10-20.
[14]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5]张凌浩.产品造型语意认知的方法及应用[J].装饰,2004(3):14-15.
[16]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赵江洪.设计和设计方法研究四十年[J].装饰,2008(9):44-47.
[18]苏建宁,王鹏,张书涛,等.产品意象造型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机械设计,2013,30(1): 97-100.
[19]蒯苏苏,马履中.TRIZ理论机械创新设计工程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
[20]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6-98.
[2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75-76.
[22]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80-82.
[23]叶秀山.中国艺术之“形而上”意义[J].中国文化,1997(Z1):175-178.
[24]王鹏开,杜松.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研究[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4(5):32-34.
[25]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73.
[26]类目法:也称类目分类法,它以对象群的相似性为基础,将若干同类(模式)对象组织在一起形成集合,或将一个对象的各组成元素分成几个类(模式),每个类内的对象(或元素)之间是相似的,但与其他类不相似。将一个系统中的一群对象提取若干个特征,把重要的目标特征相近的类归为一级类,再在一级类中把特征相近的类归为二级类,以此类推形成树形类目结构,但层级分类不宜太多。类目法可以把象集合和原象集合元素梳理清楚,从而为矩阵取象法和转盘取象法提供创意元素。
[27]类目法:也称类目分类法,它以对象群的相似性为基础,将若干同类(模式)对象组织在一起形成集合,或将一个对象的各组成元素分成几个类(模式),每个类内的对象(或元素)之间是相似的,但与其他类不相似。将一个系统中的一群对象提取若干个特征,把重要的目标特征相近的类归为一级类,再在一级类中把特征相近的类归为二级类,以此类推形成树形类目结构,但层级分类不宜太多。类目法可以把象集合和原象集合元素梳理清楚,从而为矩阵取象法和转盘取象法提供创意元素。
[28]徐江,张锡.基于使用者偏好意象的产品造型法则建构研究[J].轻工机械,2004(3):4-7.
[29]胡瑞娜,王姝慧.皮尔士符号学的实用主义特征及其后现代趋向[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4):59-62,111.
[30]拉里·A.萨姆瓦,理查德·E.波特,雷米·C.简恩.跨文化传通[M].陈南,龚光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63.
[31]刘晓敏,檀润华.基于功能—行为—结构情景设计的未预见发现构造模型驱动产品创新[J].机械工程学报,2006(12):186-191.
[3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
[33]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70.
[34]收藏家杂志社.铜器收藏鉴赏图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1.
[35]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0-27.
[36]赵得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37-40.
[37]周兴华.中卫岩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183.
[38]李彦.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56.
[39]孙宁娜,董佳丽.仿生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92.
[40]蒯苏苏,马履中.TRIZ理论机械创新设计工程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
[41]赵得成.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62.
[42]李彦.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34.
[43]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77.
[44]周志.从个案分析到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在设计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美术,2017(4):62-66.
[45]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8.
[46]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0-81.
[47]郎树德.甘肃彩陶研究与鉴赏[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53.
[48]杨春光.宁夏文化的源与流探析[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35-137.
[49]三浦折叠是日本的构造工学专家三浦公亮先生发明的一种平面形体的折叠伸缩技术,将一张薄型材料,通过多次条形折叠,其中若1、3、5等奇数折次为正向折叠,则2、4、6次等偶数折次为反向折叠,反之亦然。条形折完成后再沿纵向7~8度以之字形正反交替斜折,如此在纸面上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正反折痕,当沿折叠纸的对角拉开时可以让处于折叠状态的纸瞬间展开,反之若沿对角对向推压可使展开的纸瞬间收缩为原来面积的二十五分之一(图6-74)。该技术后来被广泛地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的天线、地图及活动建筑板件等方面。
[50]王亮申,孙峰华,等.TRIZ创新理论与应用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