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情境分析设计方法

二、产品情境分析设计方法

情境分析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军事、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预测分析。近年来,随着人性化、人本思想的倡导,情境设计和分析在设计领域已成为主流设计思想,它很快就与设计心理学、体验式美学、环境心理学等融到一起,并被广泛地运用在景观设计、产品设计、旅游体验式设计等方面。情境分析的具体方法灵活多样,据说有11种,其中以定性、定量分析和描述、规范性分析最为常见。[3]产品情境分析在不同领域均有应用研究,虽然各类情境分析的目的和用途并不完全相同,但各领域都能相互联系,情境分析的主要特征和关键技术没有改变,大都采用斯坦福研究院拟定的六步骤法,如明确决策焦点、识别关键因素、情境驱动、构建情境逻辑、形成决策等。情境式设计思想和方法框架都是以情境分析为基础的,其中,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是它们的共同特征。由于设计问题的复杂性及产品情境化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产品情境分析与设计发展迅速,就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学者们对有关产品情境概念的理解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各有侧重点。产品情境主要可分为产品用户情境和产品设计情境。[4]产品用户情境是基于情化和景化的产品使用语境感受,是用户运用相关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等进行产品认知和使用其功能时的语意情境,强调产品的情感化消费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产品情境设计是设计者运用相关知识信息,利用情景驱动构建情境逻辑,从而找到设计思路的产品求解方法,情境式设计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针对未来情形预测的未来新产品的开发,通过系列化的情景故事设计,让产品相关人员参与设计、体验设计,在情境演绎中得到设计思路。该方法主要用于产品规划方面,为产品设计提供前期定位方面的决策参考。第二种是用于虚拟设计,就是针对某一主体和主体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研究,识别影响主体和主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模拟外部环境因素交叉作用时可能发生的各类情形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寻求既利于环境的良性发展,也利于主体利益需求的因素作用类型,这种情境分析可能直接产生新功能或新地域模式的产品。1997年,Ciancey提出了情景类比设计方法及其认识理论。情境类比设计方法是依赖于目标与源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该理论后来被国内的刘晓敏、檀润华等人发展为从现有设计的FBS(功能—行为—结果)结构中找到设计目标相关联的FBS映射结构,目标与源结构在整个类比过程中保持不变。

常见的产品情境分析设计的主要方法和特点如下:

其一,产品情境化设计都以环境分析为基础,通过虚拟现实场景,构建设计情境。

其二,情境设计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联想,通过源结构联想而得到目标结构。源结构也称实例元,从符号角度来看,源结构就是原符号或设计元素。在映射构建过程中会伴随许多新的发现,出现新的目标,所以未预见性的发现将伴随行为映射过程而发生,但在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设计目标应起码满足最先的设计需求。

其三,可视化脚本设计进行定性分析。可视化脚本的形式主要有情境轴模型、生活形态模型、生态屋模型制作等,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联想,类比设计。可视化脚本的制作方法是先设计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通过5W法发展成剧本,剧本故事创造了一个虚拟角色,角色要有人格化的名字和形象特征,它最终把用户转化为一个能放置在场景中的生动要素。在此基础上定位设计目标,分析实现这些目标,需满足环境条件,从中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研究表明,随着需求驱动设计过程的深入发展,各种设计对象相互交织在一起,并最终达到设计需求。

基于情境预测原理的情境分析,在国内许多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研究生的选题中也常被选用,但侧重点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基本方法都是采用斯坦福研究院拟定的六步骤法,这些方法都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并用数学语言进行设计程序表述。例如,通过集合映射、矩阵法、流程图、概念图等方法描述,建立定性概念模型。由于设计的复杂性、不可确定性,数学描述只能是一些推理性的概念公式,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函数,必须通过联想和类比思维在环境适应原则中找到未知的新产品创意机会。因此,环境适应原则和类比联想思维是情境分析设计的关键。这里以环境分析和环境适应性为准则,提出情境场、生态屋的概念,同时展开地域性生态产品情境分析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