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器功用的地域适应性分析

(三)古陶器功用的地域适应性分析

史前时期黄河中上游气候温湿,但相比同期的河姆渡、大汶口、良渚、三星堆等文化类型所在地,其自然条件还是相对干旱的。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获取和存贮生活饮水及食物是很重要的,人们需要一些工具来获取水源和存放水,所以盛贮功能需求无疑是早期人类生存对器物最重要的功能需求之一。器物是人体功能的延伸,用于完成某一件事情,事和物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按照柳冠中先生有关事理学的说法:相关的事、物、人往往是一个有机系统,“事”里包含着人与物,“物”必然是人与事的纽带和载体。所以“物”在本质上体现的是在一定情景下依据人的心理、生理需要完成某事的功能,即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指事功能。更重要的是“物”体现了“人”与“物”二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时间和空间的情境(也称背景),在考古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事”可以看到“事”背后人的动机、目的、情感、价值等意义丛。[15]所以,所有的“物”都是指向“人”和“事”的。人类初期的陶器为素陶,基本是实用品,后来的彩陶则更多地反映精神层面的内容。从“物”在环境适应中依据指“事”和指“人”角度去分析原始陶器,特别是彩陶的使用功能和社会意义,应该是揭开远古器形及其纹样奥秘的一把钥匙。我们应先分析陶器在原始情境下的功能—指“事”作用,从器形造型的一些鲜明特征入手,借以推测器物的环境适应性。

图4-9 庙底沟、半坡、马家窑尖底瓶类型

1.尖底瓶

在黄河中上游的史前器物造型中,最特殊不过的器形要数尖底瓶了。据考古学家研究,尖底瓶是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发现的一种特殊器形,其他地区很少见。黄河中上游由东到西从庙底沟、半坡再到马家窑,该器形出现的时空跨度之大绝非偶然,其中一定有此器具的合理、实用、巧妙之处,这也激发了人们探求问题的好奇心和决心(图4-9)。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当不知道它的直接信息时,可先从外围的关系或周围的环境分析入手,寻找蛛丝马迹。在考古学中对许多器物的功能用途也是结合遗址的总体文化特征及其他相关物品的已知信息来推测的。尽管今天尖底瓶的确切功能和用途还没有定论,但从一个物品所在的环境、使用情景来分析物品的功能用途乃至造型特征仍然是最符合逻辑的方法,在设计学中称为情境分析法。该方法可以按照使用者的需要,采用群体互动,让设计者体验文化、感受生活、想象产品可能的存在方式。反之,对于一个既定的未知信息产品,可以按照当时产品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来推测产品功能用途。对尖底瓶的情景指事分析,及其在环境中的适应性表现,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作为汲水器符合重心转移原理

在黄河中下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多级台地的地貌地形,地表水较少,水源都位于在冲刷较低的深沟立岸,且泥沙很大。要获取洁净的生活用水,必须用汲水器打水,考古学家认为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用于汲水的器具,符合汲水时的重心转移原理。当小口尖底瓶系绳汲水时,小口尖底瓶的造型与结构很好地满足了这一汲水功能,其特征是:小口细颈、鼓腹尖底、腹较深,腹的两侧有耳可系绳,尖底瓶的重心在上部,瓶入水后自动下沉,水汲满后瓶子直立便于提起,符合重心转移原理。而在那个时候的南方河湖密布,水源充足而浅显,直接用瓢或盆之类的器具就可以舀水了。因而同样是取水,不同地域同类器具的结构造型则可能不同。

(2)尖底瓶符合盛水放置时的竖向安全原理

在黄土高原的河流中,水土流失严重,河岸边常常有淤泥,尖底瓶很容易将底部插入泥沙,稳稳当当地竖直立着。也许取水的地址有不确定性,尖底瓶放置的地方有不确定性,但生活在河沙、黄土的环境中随时将尖底瓶插入土沙中放置应该是很合情理的事。若在以石山、石岸居多的河流流域,人们就很难想出尖底瓶的造型了。需要注意的是,在物质产品稀缺的原始社会,尖底瓶肯定不仅仅是专用来汲水的,那太奢侈了,临时存放水也是它的重要功能,若不插入泥土或坑穴怎么竖立起来?

(3)小口双唇结构满足倒水和倾倒时的功能要求

首先,汲水器就是取水器,它要把打上来的水倒入其他器皿中,在那个时代水器的容积、携带都有局限性,所以到手的水还是比较珍贵的,需要用小口器皿倒水,防止浪费。其次,若不小心将汲水器弄倒了,小口复唇的结构也能防止水瞬间从瓶口倾泻而尽。再者,小口复唇也利于倒水时手的抓握,一手握住瓶颈,一手从底部抬起,能精准地将水倒入另一容器中,符合人机工学要求。此外,小口复唇结构还利于系绳等要求,满足汲水及其他使用情形(图4-10)。

图4-10 尖底瓶汲水方式

(4)神奇的四方连续漩涡纹尖底瓶

1971年,甘肃省陇西县吕家坪出土了彩陶尖底瓶,属于马家窑类型。彩陶瓶双耳尖,颈口部细长,利于倾倒液体时抓握是彩陶尖底瓶与素陶尖底瓶共同的器形特征,精致又洒脱的漩涡纹则指示着陶器的液体盛装功能(图4-11)。最神奇的是其四方连续漩涡纹,由上至下图案的骨骼收缩渐变、线条疏密、圆点大小都把握得极度神奇巧妙。与素陶尖底瓶相比,彩陶尖底瓶尖底略显钝圆且底部没有敷彩,虽然指示了其尖底的插入功能(尖底且没有敷彩),但使用频率不高(钝圆尖底),应该与祭祀、圣水崇拜等用品有关。也许就是黄土高原野外祭祀用品,其地点可能随时变动,但松软的黄土表层插入尖底瓶是情理之中的事,主要用途应为移动型盛水器。

图4-11 素陶尖底瓶和彩陶尖底瓶

2.圜底、锥台底彩陶

在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大量彩陶中,粗略观察有一些共同特点:锥形底,彩陶纹样着色至中下部即停止,器形越大锥度越大,腹部外圆最大位置提升也越高。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下部尖锥部分都没有敷彩,且制作相对腹部、颈部、口部较为粗糙。关于这一现象有多种解释,一说是陶器大都放置在地面上,由于腹部圆鼓粗大,遮挡了人们看到陶器下部的视线,所以没必要费工彩绘陶器的下半部,还可以节省宝贵的彩绘矿物颜料。而另一说是用来盛装食物、饮品、酒类的陶器下面小半部分是埋入土中的,所以没必要彩绘。图4-12所示的锥台底彩陶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台地遗址,遗址中除了柱坑,还有许多放置陶器的小灰坑。从生活的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分析,后一种说法应该更为合理,理由如下: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重心越高,支撑面积越小,物体的稳定性就越差,显然彩陶的这一造型特征与其放置的稳固性背道而驰。放置很不稳定,地面也不是十分平整水平,在食物、高级饮品等饮食物品短缺的时代,按照常理使用这些物品显然不安全,器物容易翻倒。

图4-12 锥台底彩陶

参考尖底瓶使用原理,似乎这些锥台底的器皿与尖底瓶之间有某种使用原理的相关性。事实上模仿、承袭是人类造物思维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原始人更为保守,依据已有的物品,循规蹈矩、因循守旧是原始先民的造物方法,在多种世俗羁绊和技术制约下参考已有的使用方法,能将现有物品制作精美已实属不易,至于拓展出新产品的过程就更缓慢。这里从相对简陋的居住条件开始分析,得到以下几方面的推测:

(1)与半地穴式居住方式的适应

大地湾一期的人们住在泾水和渭河较低的河台上,那里气候温湿,先民们以半地穴式方式居住。这种居住方式比山洞居住更先进,能够靠近山前河流水源,利于渔猎农耕;半地穴建筑结构较为稳固安全,节省建材,又有很好的防震、防风避雨效果。在几千年的居住方式的熏陶下,先民认为半埋式安放是物品较为安全的放置方式。一些相对移动频率少的盛贮器、贮水器等可能都是底部浅埋放置,从大地湾一期发掘的房址遗址看,地面各级台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坑基,除了正常柱基坑外,有些基坑明显和建筑结构有出入,特别是在房址灶坑、灶台周围较多的彩陶和坑迹[16],这说明盛贮器的浅埋是有可能的(图4-13)。在大地湾一期遗物中,除了锥台形底、圜底器皿外,也出土了许多圈足碗、三足钵、三足深腹罐等,这些器皿随便放置在哪里,只要是相对平整的地方都是没有问题的。因而圈足碗、三足钵等器具正如现在人们日常使用的碗和杯子之类的器皿一样,移动频率高,随时随地随便放置,但同时出土的圜底钵是不能随便那儿都可以放置的,不同形态的器皿应有不同的用途和放置方式。

图4-13 甘肃秦安大地湾台地遗址

(2)半埋入的器皿放置习惯使器物更稳,保证饮食物品安全

半山时期的盛贮彩陶器形一般都较大,发展到马厂时期,许多容器如作为盛水器的壶,作为盛贮器的罐、瓮等体积更大,有的腹部最大直径达到500厘米,下部锥形收缩幅度更大,器物底部支撑面积明显太小,但腹部最宽处又上移,呈低矮倒置卵形。若盛放物品,特别是一些贵重物品,更不容易安全放置。

因汲水器不像一般的家用器皿有固定的放置位置,汲水器随时移动,特别是到岸边汲水时,更没有固定放置场所,哪里有水就在哪里打水,而且打上来的水也不能总是提在手上。所以从此角度分析,可能会得出一个一般性的推论:古陶器中的尖底器皿可能就是随地移动的一类液体存贮器皿,在陶器时代尖底器皿是比较多见的,但并不都是汲水器。苏秉琦也认为,半坡氏族的小口尖底瓶未必都是汲水器,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字“”,由酉组成的象形会意字如“尊”“奠”等,其中所装的也不应是日常饮用的水,甚至不是日常饮用的酒,而是礼仪、祭祀用的酒,所谓“无酒不成礼”,[17]那时的居民是没有什么大理石地面的,有些野外祭祀就是由巫师推算出具体地点后就地举行。

(3)防腐蚀分析

由于彩陶是半埋式放置,所以潮湿的黄土和穴坑使水分沿着陶器底部向上渗升,致使底部的色料和胎面容易受潮侵蚀。古人席地而坐,特别是马家窑时期,居民都是坐在或睡在地上,所以视线遮挡不是问题。

(4)盛储物的保鲜性分析

食物的盛储器与地面直接接触有利于保温、保湿、接地气,不易腐化变质,可盛储酒类、醋、粮食等。

(5)审美需求

重心上移的轻巧、轻松感,原始人将陶器比作人自身来塑造,器形即人形,宽肩挺胸是人体审美的普遍标准,因而陶器的中上部、头颈、胸腹成为重点刻画对象,下部简单勾勒,虚实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