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设计是“自我”与“他者”的统一

一、地域性设计是“自我”与“他者”的统一

设计的历史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历史。由前至后主要有:①艺术设计论;②面向技术和产品制造的设计;③以商业和刺激心理为主的设计;④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需要”是设计之母);⑤自然中心论,可持续设计。[11]它们之间的排序关系显而易见,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造物方式以手工艺为主,人对自然表现为适应和顺从,是天人一体化的时代,所谓的艺术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本身不对自然造成危害。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第一次领略机器的魅力,快节奏的机械运转与高效的财富积累,使人们热衷于机器大生产,执着于商业利益的攫取,一味响应人定胜天的口号。在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技术已经历几次大的换代,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人的本能推向高峰,这个时候环境问题已日益明显,现在我们才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由此看来,人对待自然界的态度经历了“原始崇拜”“自我主义”和“生态文明”三个阶段。“工具主义”阶段人类还没有建立合理的自我范式。自我范式是哲学上的最主要和根本的问题之一,它界定了自我和他者在一定范围内的规律性,本质上是自我与自我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不仅表明如何看待自我的问题,更关涉到自我与他者,如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等。[12]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的自我观是物质至上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工具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将自然界和地球上的其他事物当作人类自我实现的手段和目的,而忽视了除人类之外的其他事物的自主性,或另外的其他自我的存在。自古以来,哲学都是在讨论成对的问题,如“阴”和“阳”、“有”和“无”等问题,但哲学的本体,只能是“存在”。一切真正的哲学不是侧重于从无到有,就是着重于从有到无。如果说从无到有是创造、开显,那么从有到无则是摆脱、解放。但是,不管是创造还是解放,都是自由的体现,都以自由为前提。能从无出发或者能回到无,“自我”才能面对真正的他者。在这个意义上,他者问题就是一个存在论问题。[13]

地域主义是基于他者的存在论。挪威著名哲学家阿伦·奈斯在他的“深生态学”理论中提出了“自我实现”的概念。他主张的“大我”的生存智慧是一种生态自我的概念,这与狭义自我中心中的自我概念完全不同。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将他者包容其中。一个人怎样才能从物的认同的过程,最终将自我无限扩大,实现人与自然认同的归宿。[14]将自我与他者合二为一,将自己看成是他者的一部分,或将自然看成是自我的另一个维度,只有从系统角度关注他我的相互联系、互为共生关系才是生态文明构建的关键。

作为设计哲学研究离不开哲学的基本问题,这就是本体论关于“存在”的学问。任何单体和系统都不可能凌驾于整体系统之外,人的思维要致力于造物的存在理论研究。处在生态文明阶段的设计学使命就是处理好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与自然的关系。如何通过物质文化设计来实现和表达在特定地域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应是设计方法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在设计学科中称之为全球道德规范。作为使命,设计科学可能要从属性和概念的探讨中转向设计对人类未来问题的解决中来,正如柳冠中教授所说,当代文化的内核是设计的文化,其价值在于当代设计受托于人类,必须肩负把握自然资源有控开发的历史重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