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本土化、地域化同步发展

第三节 全球化、本土化、地域化同步发展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的世界充满各类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其次还有人在生活过程中以人自身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矛盾、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最终都涉及人类以何种方式生存的问题。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哲学上重新审视我们的生存方式中所体现的关系理论,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作为环境存在的价值原则。[5]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为文化的冲突,当然作为群体化、社会化的人们,这种冲突也影响着自然环境。许多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使世界可能会出现一种面孔,有着一种精神信仰,充满了西方味道。这就势必出现“美国人不可避免地利用平坦的世界推销美国文化,世界上的很多人声称,除非我们认真采取措施加强保护本土文化和自然环境,否则美国式的全球化将在未来数十年内消灭全世界花费数百亿年才进化形成的文化、生态和动物的多样性”。[6]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尊重文化地域性基础上的全球化,文化的地域性正是文化的价值所在,文化全球化的一个主要形式就是将具有内涵价值和优秀品质的文化特质在全球寻找受众,以文化市场的机制运作传播。所以我们可以将“本土文化参与的全球化”称为“倒转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世界来保卫某一个地域角落,而是本土要走向世界。所以,本土化本身也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化与地域性、高科技与原生态这两对矛盾是同步发展、互为依存的,当一方表现强烈则另一方也表现强烈,一方衬托另一方的价值(图1-7)。国际化、现代化越是高速发展,地域性和传统性就越值得保护和提倡。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互为交错时期,两大趋势互为促升发展且互为依存,并将长期持续下去。这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同样表现在社会科学领域。一方面,人们需要分享和应用先进的技术成果,创造人类从未尝试过的新事物,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另一方面,要保护大自然的本来面目,继承传统文化,让人们体验和重温真实的自然和历史,回归本原。在国际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地域性和文化性就显得越来越珍贵,人们更容易追求原生态的东西。

图1-7 两大趋势互为促升发展

有关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已遍及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成为不同领域学者共同的研究对象,而且成为学者对自身研究对象进行反思的一个新的参考点。有人甚至认为在社会科学中,全球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已经替代了现代化,成为一种新的范式。唐士其在《全球化与地域性—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书中提到了地域性与超地域性的概念,虽然这是一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但许多概念为设计学中地域性设计研究提供了思路。他认为,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是人类生活与交往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地域性是指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群聚而居,并在此范围内形成各种相应的社会联系与社会组织的特性;超地域性是指人类突破联系与交往的地域性限制,并在更广大的空间内形成新的社会联系与社会组织的特性。他认为地域性与超地域性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转化,各种人类行为与组织的地域性倾向与非地域性倾向是不平衡的。政治活动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倾向,而经济因素在某些条件下则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超地域性倾向。[7]

另一个被世人花了近三十年时间所共识和确定的概念,就是生态理念和生态文明。生态观念的树立是人类自我与其之外的自然关系的突破性认识,在经历各种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必将进入新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人类对以自身作为目的和手段遭受危机的一种反省选择,而且是扭转自然界与人类矛盾危机的必由之路。人们已经意识到目前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人类中心主义,应该从自我中心主义的世界观、物质至上的现代自我观和工具主义价值观上寻找原因。[8]生态学家认为,人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与生物圈(人类自然是这个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有着物质的、生态的、文化的和精神的联系的概念,[9]要提倡在各类事物之间有联系性、依赖性及差异性、独立性兼顾的主张。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讲,文化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地域文化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一体化的表现,两者的融合对文化与旅游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时期的一对孪生兄妹,它们既是生态文明的客观存在现象,也是生态文明的存在规律。它们密切联系,共同发展,信息的全球化将为其发展提供社会条件。

设计学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我们需要将现有的自然科学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进行重组,技术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手段,文化和自然为技术提供现实的主题和内容。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类型差异较大,各地的文化特色鲜明,地域性设计研究和应用空间很大,这将为各地打造文化及旅游品牌发挥巨大作用。就本书研究课题而言,西北地区的文化内涵深厚,独特的干旱性地域条件造就了适应干旱特征的黄河、黄土和黄沙传统文化,这也为本地的现代设计提出了新的思考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