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地域性设计元素还原与重构
从根据地域性设计因素所绘制的塔形系统模型可以看到,合理的地域性生态设计首先要从地域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入手。生活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及地理条件等,包括气候、地质地貌、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自然资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因素很多,除了自然环境因素外,还有市场因素、社会环境、政策制度等。在卡尔·马克思的著作里,生活方式是作为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概念提出来的,马克思认为社会有什么样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们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是紧密相连的。但影响生活方式的基础因素还是地域环境,对地域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调查一般采用具有设计调查性质的社会科学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观察法、入村入户访谈、生活体验法等。
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都对应相应的生活环境条件,在乡村振兴和乡土文化传承中,要保留传统乡村文化中特色元素和优秀模式,农村的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就是生产力。在生活方式调查分析中将传统文化定位在时间维度,把握优秀传统中人性化的情感元素;将自然特色定位在空间维度,把握传统乡村环境中的自然生态和谐元素。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到当地的生产、交通等经济条件,最终影响到地域性人工物的形制和功能模式。
在未来社会,保持地域特色也是保存一种发展资源。构建有地方文化特色、生态舒适的地域性生活方式,首先要对目标地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生活方式和现有生活方式做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查阅、博物馆、民俗馆及村户访谈、观察,在地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文化延续和环境友好的人居、旅游及产品地域模式。主要的方法是基于情境分析的体验式设计方法、意象设计法、设计符号学、感性设计、情景场构建分析法等。
基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研究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是地域性设计资源的盘点与地域属性分析;第二是地域性设计资源的盘活与重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