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的西北河西及阿拉善地区的荒漠草原文化

一、远古时代的西北河西及阿拉善地区的荒漠草原文化

在距今5000年左右西北马家窑文化异军突起时,西北荒漠戈壁地区仍然沉睡在原始自然条件下,彩陶出现最晚,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才告结束,当地先民主要以原始牧猎为生。《山海经》中屡次提到的古地名“流沙”,《山海经.海内西经》曰:“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唤,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关于氐国以西流沙的记载基本上反映了西北地区的民族情况和地理风貌,这正是现今甘肃河西戈壁及阿拉善沙漠高原所在地,流沙就是今天甘肃以西的沙漠戈壁和绿洲地区。[32]虽然《山海经》有神话怪诞的特点,但其对中国及周边地区许多山水的地理描述能以及许多传说都被现代史地领域的研究所证实,所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山海经》作为信史的一面。《山海经·西山经》曰:“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出焉,而北六注于陵羊之泽。”这里的英鞮之山应为祁连山……涴水就是祁连山东段的石羊河,陵羊之泽便是猪野泽。[33]书中所提的大夏国,也正是后来西夏版图的一部分,看来西北“大夏”地名的由来已非常久远。《山海经》所描写的流沙地区物产丰富,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而且,上古书《尚书·禹贡》中也提到河西沙漠绿洲地区是富足的农耕区,《禹贡》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原隰厎绩,至于猪野。……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猪野是古泽地名,也叫猪野泽,即今甘肃民勤县。民勤县位于阿拉善高原的中部地区,南部与河西走廊毗邻。《禹贡》记述的是距今四千多年前夏禹理水执政、区划九州的故事,书中记述表明猪野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河西地区的黄土地是一等良田。

从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曼德拉岩画看,其图案的内容基本是动物图案,有骆驼、鹿、羊等被狩猎或游牧的动物种类(图4-48),从这些图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都与黄河上游地区彩陶中所绘的鱼纹、蛙纹、农作物纹样不同。

图4-48 曼德拉岩画

我国原始艺术在商周以前按照生活环境和表现载体不同,可分为三个艺术带。维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长江流域是以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为典型的金石文化,玉器和青铜器文化水准高;黄河流域,由于黄土高原非常适宜的原始农耕条件和随地俯首可取的优质黄土制陶原料,生活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原著居民将纹样画在彩陶上、光滑的台地上,使原始彩陶文化到达世界最高水平;北方沙漠和草原地带以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为主,不但缺少优质优质黄土和玉材,同时逐水草而生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发达的彩陶和金玉文化,但丰富的生活内容,对天地人的观察思考、三观认知或图腾崇拜或祭祀巫事需要及人类天生强烈的艺术表现欲望,他们将这些内容刻画在生养他们的草原山石上。

北方草原岩画,无论从表现载体、表现技法、题材内容和审美特质方面都带有很强的地域性,是天地人和谐相处的又一典范。我国北方岩画地处北方草原的东西大长廊上,西到阿天山、阿尔泰山甚至更远的外高加索、伊朗高原等地,东沿着祁连山、阿拉善的雅布赖山、宁夏贺兰山、内蒙阴山、直到外兴安岭等地。到处星罗棋布,形成壮观而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记载着北方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岩画的主人是谁?古代在我国的阿拉善及鄂尔多斯高原及其周边的雅布赖山、祁连山、中卫北山、牛首山、贺兰山、阴山一带生活过羌戎、月氏、华族、鬼方、吐蕃、匈奴、鲜卑、党项、猃狁、突厥、蒙古等民族。少数民族多以游牧生活为主,他们的岩画表现的都是周边自然环境中和生活方式中的内容,通过岩画也映射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意识及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观念。岩画的题材十分丰富,记载了狩猎、动物场景、太阳图腾、人面图腾、指事会意符号、巫事、星座、交媾等(图4-49)。其中尤以草原动物场景为特色,在北方草原岩画中动物及狩猎岩画中常见的动物有羊、鹿、骆驼、狗、马、牛、驴、老虎、狼等,其中最多的是羊和鹿。图腾崇拜时期,各族部落大都以动物或自然物作为本族的神灵。动物作为早期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是因为生活离不开这些动物崇拜动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依靠它们,或者这些动物的习性、形态能为自己提供精神支撑、心理安慰等。先民认为万物有灵,某一族种都是由某一自然物种演化而来,由巫觋将这一物种衍化为意象性图腾,并约定俗成,巫觋们在通过交感巫术执行图腾的作用效应。从此族群中的成员都认为个人的安危健康、做事成败、身家命运都是由该神灵决定。图腾不只具有日常巫术和祭祀活动的实用功能,同一氏族,在日常生活中也将图腾动物抽象为外在礼仪形式和内在审美标准。

图4-49 祁连山、贺兰山沿线的岩画类型列举

这里以羊图腾为例,羊在中国文化中可谓历史深远,从甲骨文的基础造字字根到商周时期的青铜纹样,无不有羊元素的出现。羊为吉兽,祥、美、善三字从羊,据研究青铜器中使用频繁的饕餮纹中对称大角纹即为羊角纹[34]对“美”字解读也有多种说法,一是美字从羊从大,认为“羊大为美”,另一种认为美字从羊从人,人头顶着羊,“羊人为美”,羊字既为会意字,也为指事字。

羊图案是北方草原岩画中出现频率、所表达的题材内容和图案变化形式最多的题材。据各种研究资料表明,羊是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羌族的图腾。羌族是我国古代生活疆域最宽广、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游牧生活的地域,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大致在今新疆东部,青海、河西走廊及以北沙漠草原、陇南、陕西,山西部分地区也有羌人足迹。羌字在甲骨文的殷墟卜辞中上从羊,下从人,《诗·商颂·殷武》中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可见当时商殷西部羌戎势力很强大,以致后来的西周都被羌戎所灭。《说文解字》卷四中云:“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35]从现有研究资料看,马家窑文化可能是西犬戎及其祖先的文化类型,马家窑后期的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及甘肃北部腾格里沙漠边远景泰、靖远岩画宁夏中卫岩画的部分均为羌人文化。[36]从图4-25看甘肃彩陶分布的西部和北部边界地区已经和北方草原岩画集中地带相交汇,主要是祁连山北麓及其东部余脉的腾格里沙漠南段(景泰、靖远、中卫靠近腾格里沙漠的山区)。图腾来自先民对生存环境的体验、观察与思考,西羌人以羊为神,以羊为食、以羊为美,他们将自己定义为羊人,在景泰北部岩画和中卫大麦地岩画中仔细观察会发现有许多将羊头角附加夸张或将人头长羊角的图案,这些岩画也将“羌”、“美”等表意文字的意象和岩画图案(或图腾)的符号能指所指做了完美互译,这进一步佐证了与景泰毗邻的宁夏大麦地岩画的原始文字符号功能。从原始图腾看,“美”与原始巫术活动有关联,人戴羊头跳舞也许是“美”字的最早起源,羌人之所以认为头戴羊头为美,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羊能满足人的生存生理需求(好吃)、也能满足生存心理需求和愿望理想等心理需求,因为羊族成员为了使自己受到图腾神灵的保佑,就采取了让自己同化于图腾的观念,如华族的花、黄帝部落的熊、侗族的蜘蛛都同理。这是典型的同类相生联想,是物同形、物我融为一体的典型表现。所以,审美的地域性来自自然环境对地域中人群生存的长久熏陶,最终在心理上,审美上适应自然。

草原牧民的生产工具和器物相对农耕居民要少很多。传统生活方式中成熟的人造器具是自然选择和地域文化双重选择的结果。西羌人吸取了早期的马家窑文化成果,使自己的活动地域范围扩大到中国的西部和北部的广大农耕区和游牧区。

马家窑晚期的彩陶艺术水平明显回落了,从马厂开始到后期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都低于马家窑文化类型和半山类型。这不光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第一次分工后畜牧业显著优势,还在于畜牧业不需要定居农业生产对彩陶器形、品种、功能的要求,彩陶的器形和纹样明显有北方草原的题材,如齐家文化彩陶中出现大量马纹、羊纹和太阳纹,辛店文化彩陶中羊角纹、鹿纹等成为主流纹样,这些题材和同地域周边的草原岩画纹样基本一致。

马厂文化之后在西北影响范围最广的是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夏朝时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黄河上游一带的文化遗存,其主要分布范围东起陕西西部,西至祁连山南北的湟水谷地及河西走廊,南到陇南,北到贺兰山东西的阿拉善和宁夏地区,就是本书所论述的西北黄土、黄河、黄沙地区。可以,推定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时期是黄河流域的彩陶纹样和北方草原地带的岩画纹样交流融合最多的时期。所以北方草原岩画文化与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和沙井文化有很强的相似之处。展现了它们相互影响,彼此融合,同中存异的艺术特点,并且体现了延展方向。反映出浓郁的西北戈壁荒漠的原始生活情境。靠近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环境适于半农半牧,彩陶在当地出现得最晚,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才逐渐没落(图4-46)。

河西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盛产良马,我国的马文化就起源于此,齐家文化的陶工善于用黏土捏制各种马、羊或狗等造型,形体小巧生动。齐家文化不再以农耕定居方式为主,兼具畜牧和农耕,而且玉器和石刻工艺有一定水平,阿拉善沙漠和贺兰山岩画可能在这一时期有较大发展。因此适合游牧生活,这个时期的先民不再较多制作大型陶器,多以盛装奶制品并且携带方便的双大耳罐、双肩双耳杯、低领大单耳杯等器物为主,就成为齐家彩陶的典型代表作品。其中以双大耳罐最富特色。考古遗址显示齐家文化的房子多为长方形和方形的半地穴白灰垫层建筑,[37]这与西北地区的夯土与窑洞建筑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半地穴冬暖夏凉,不潮湿,特别是沙漠绿洲地区夏季炎热干燥,绿洲农耕区的传统建筑都是很厚的土夯墙,全部采用长方形和方形布局,这等于是把半地穴以土夯形式拔到地上。

需要说明的是,齐家文化也是我国马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所以东汉的马踏飞燕问世于武威也是情理之中的。齐家文化在河西及周边沙漠戈壁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就进入了四坝文化、沙井文化时期。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正是马家窑文化向西北阿拉善沙漠扩展,适应新地域环境而产生的地域文化产物(图4-47)。

远古时期西北沙漠戈壁地区的彩陶罐从功能、造型、纹样看主要向三个方向进化:

①功能方面主要以盛装液体为主,少有存贮功能,特别是存贮粮食功能。

②陶罐的口部变化明显,主要是侈口鲜明,口部和腹部圆比例缩小。

③耳的造型变化:单耳器较多且耳部宽大,双耳器也将耳部设计制作较大。

④彩陶器形尺度相对较小,腹部明显收缩。

⑤纹样装饰相对简单,马家窑时期的典型纹样如漩涡纹、蛙纹较少,主要以几何纹及蜥蜴纹、牛羊纹、羊角纹等为主。

⑥质地和纹样相对粗糙。

这些特点发展到四坝文化、沙井文化期尤为明显。沙井文化是甘肃境内最晚的一支,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典型器物中的宽耳低领杯、双耳圆底罐均体现了沙井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吸收融合。出现了适应地域的游牧文化特征,这是文化异地传播的地域化形成的例证。宽大的单耳、双耳器更适合使用和携带,蜥蜴纹样显然是对西北戈壁荒漠地区的自然反应与崇拜。

沙井文化中心区域的地质构造属阿拉善台块的边缘凹陷,拥有祁连山北麓河流补给形成内陆终端湖,形成荒漠绿洲,现为甘肃省民勤县所在地。战国以前,这里称猪野泽,这片绿洲完全循自然界的原生态发育,很少受人类的影响,水草丰满的生态环境,为畜牧业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从沙井文化的遗存分析看,该文化延续时间较长,大概从春秋早期一直持续到战国晚期,在西汉之前猪野泽土著居民主要是乌孙和月氏,据此推测沙井文化应是古乌孙和月氏的文化遗迹。[38]后被匈奴休屠王部落占领,猪野泽随称休屠泽。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兵陇山,击破匈奴,促使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率兵归汉,整个河西地区属于汉朝辖区。从西汉到东汉河西地走廊及北部绿洲地区开始逐步开发,人类从起源开始就有对自然和生活的再现和表现的天性,只要有媒体存在表现就会自发产生,而且因地制宜。表现载体(媒体)或为自己的制造产品(用品)或为纯粹的自然媒体,纵览世界各地的史前造物和艺术遗迹,可以看出凡是原始农耕文化都将文化表现在陶器、金石器、木器等人造物品上,这些人造物品大都为生活实用品。而沙漠戈壁、海边的渔猎民族常将文化表现在岩石、骨头、贝壳上,当然也表现在工具上或使用物品上的,如各类游牧民族的使用的皮具等。例如:泛北极地区的许多驯鹿族,包括我国东北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就是以驯鹿皮毛和桦树皮作为表现媒体。这应是文化地域性的最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