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域性元素的盘点与适应性分析——还原

(一)西北地域性元素的盘点与适应性分析——还原

地域性设计资源的盘点与适应性分析是一个地域符号的调查分析与提取的过程,称之为还原。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资源和文化符号的调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和现有生产、生活方式调查分析等。

1.西北干旱性乡土旅游资源调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地域性设计项目的来源和任务不同,调查内容有差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并使之与精准扶贫和脱贫致富相结合。如此一来,地域性设计也将引来新的研究机遇,西北干旱性旅游资源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价值体现。

西北许多贫困地区多为干旱沙漠边缘地区或黄土高原地区。相比我国中东部和南部地区,西北人口稀少,地域条件差。但随着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旅游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曾经被认为是恶劣之地的沙漠戈壁,现在却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曾经落后的窑洞和土夯居住方式,现在却很受研学游者的欢迎,就连西北旱地的五谷杂粮和乡土食品现在也成为游客竞相品味的香饽饽。如何挖掘和盘活这些资源,唯有合理规划和创新设计,将过去贫困的生活方式和严酷的自然环境通过创新、创意设计转变为特色旅游资源,这正是当下西北地域性设计研究的重要目的和意义。

西北干旱性乡土旅游的体验主体定位:中国社会经过高考、人口迁移、改革开放等社会变革,许多曾有过艰苦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追忆和体验需求在逐步增加;游客们在游玩足了青山绿水之后,有体验荒凉粗狂、广袤无极的自然地貌的需求,还有许多游客有关爱贫困、奉献爱心、体验原生态生活方式的情怀。

2.西北干旱性乡土旅游资源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以宁夏为例

宁夏回族自治区省区面积较小,但却包含了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沙漠戈壁及绿洲地貌类型,又是黄河穿过的省区,是典型的黄土、黄河、黄沙地区。社科艺术类项目研究必须依据国家政策方针进行,本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背景资料,主要指国家政策文件精神,特别是近年来中央关于乡村旅游、农村工作等“三农”一号文件,国务院有关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振兴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宁夏全域旅游规划、相关政策文件;二是研究内容资料,主要通过宁夏贫困地区的实地观察思考、入村入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此外,还准备了大量的有关生态旅游规划设计方面的参考文献。

(1)宁夏干旱贫困乡村的自然生态特征分析及可利用的乡土旅游资源的盘点

无论何种自然条件对人类的生存而言,都有理由找到与其相适应的生存方式,而不是做出对抗性的改造方式。生活环境艰苦的干旱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仍然要保持很大的继承性。对西北地区要对黄土高原、西部沙漠地区的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干旱生态价值、乡土文化价值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发掘这些地区的传统干旱农耕文化中的传统工艺、干旱乡土文化元素。并从干旱适应性原理方面逐一分析其生态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

依据宁夏全域旅游的规划路线,调查沿线或节点地区、干旱贫困地区农村交通区位条件,盘点可利用的干旱乡土旅游资源。从本地人们适应干旱、利用干旱、防范干旱的生态思想视角出发;从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衣、食、住、行、用五大类入手;从民居、器物、农具、饮食等工艺及其传承人方面分类调查发掘。宁夏中南部为黄土高原,因六盘山周边有较好的降水条件,这里形成了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但相对宁夏北部,这里气候相对湿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正因这种地质和气候条件,这里才具备了黄土特色农耕文化和窑洞、土夯等生土民居模式的基础条件,沟谷地带避风温湿,土壤保墒好,靠天吃饭有保障,松软的黄土土壤和温润的气候,使这里盛产优质土豆和苹果等特产,此种地质气候也适合酿造浆水、陈醋、腌制食品,形成独特的黄土高原饮食文化。

宁夏北部除了黄灌区外其他都为沙漠戈壁或贺兰山干旱山区,干旱地区以畜牧、枸杞、葡萄、甘草等干旱性农牧业为主,传统名居以独立的土夯庄园、土坯墙、平顶房为特色,家用物品主要以红柳、芨芨草编制而成;沙漠戈壁地区的农家小吃也是独具特色,沙漠地区有锁阳、苁蓉、沙葱、沙米、沙樱桃等各种沙漠特产,与之相应地形成了风味独特的沙漠饮食文化。绿洲地区传统生产和生活器物工艺隐含着很多宝贵的干旱性生态设计信息。

传统生活方式是一种活态遗产,对生活方式的传承人,乡土文化传承人,特别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农村大学生,他们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人,他们对传统生活方式、乡村生活的技能品质的掌握情况和创业意向很重要。许多传统非物质性的干旱农耕生活方式,缺少传承人,一些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饮食工艺后继无人,乡土文化传承人的继承情况对乡村旅游体验的服务质量有较大影响。此外,随着城镇化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进,产生了大量的荒地和空心村,如何盘活闲置的老院落、宅基地等很重要。我们需要分析评价其旅游休闲价值,最终形成宁夏传统干旱乡土文化传承目录。

采用入村、入户观察访谈的方法,拟定访谈大纲,访谈记录表,入户访谈问卷,并作初步预设和最后定稿的程序设计,在统计、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西北干旱乡土文化目录。获取基础性地域设计元素、因素、信息的过程可称之为地域性设计的解析和还原过程,也就设计地域自然与文化的还原。

(2)课题的调查方案设计

干旱乡村地区的设计调查研究过程可分四个阶段,即预调查、贫困地区干旱性旅游资源的盘点调查、贫困地区干旱性旅游资源的盘活设计调查、旅游资源盘活模式验证性调查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预调查):在充分把握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了解调查对象情况的基础上,拟定《实地观察、入村入户访谈大纲》《入村入户观察访谈信息记录表》和《干旱贫困乡村乡土旅游资源盘点问卷(预设调查问卷)》,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干旱乡村生活方式。预调查时要精力集中,积极主动,对比之前拟定的访谈大纲和调查问卷,发现调查问题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修订访谈大纲和调查问卷。

第二阶段(贫困地区干旱性乡土旅游资源的盘点调查):依据正式修订的《干旱乡土资源访谈记录表》和《干旱乡土资源调查问卷》,在保证信度和效度的前提下执行调查,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状态,尽可能多发现潜在旅游资源。

第三阶段(贫困乡村干旱旅游资源的盘活调查):干旱旅游资源的盘活调查研究主要运用焦点小组法及情境设计法等操作执行,其中焦点小组创造法占有重要地位,小组是由课题研究者、乡土文化传承者、乡土旅游准体验者三方参与构成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小组,提出干旱贫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议。焦点小组方案设计包括场景设计、焦点小组成员组成设计、焦点小组讨论内容及问卷、生活形态图板设计、焦点小组操作程序设计等内容。

调查方案的设计关系到调查的信度、效度等关键指标。要从调查目标、路线、样本、信息获取方法、程序、操作、实施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把握。每种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可依据不同研究内容选用不同调查方法。本课题主要有三大方面的研究内容,其中针对贫困地区干旱旅游资源的盘点与盘活都要用到调查方法、调查的目的、内容与调查方法对应(表5-1)。

表5-1 西北贫困乡村干旱性旅游资源的调查目的内容与方法列表

(3)贫困地区干旱性旅游资源的盘点调查具体操作程序

调查前研究确定要调查的路线和干旱贫困乡村抽样点,研究人员用观察法及个别访谈法进行定性调查,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得出干旱地区影响贫困乡村特定生产、生活方式的特定地域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调查实施之前,研究小组成员要准备好记录工具(笔记本、数码相机、录像机等),到达目的地后首先要做以下工作:

a.寻找本地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人物(如村长、社长、有文化的老人、乡村教师等),代表人物(小组导问)应是本地有广泛群众认可的人物,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熟悉本地环境、人物,处事公平公正,文化基础较好,能基本领会研究人员的工作意图。调查人员说明本调查小组的来历后,在诚信可靠的基础上聘请其为研究小组导问,并签订协助协议,给予一定的服务酬金,协助了解如下信息:通过小组导问或乡村干部了解当地人口密度及人口总量,贫困情况;当地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目前的现代化程度,特别要了解传统生活方式中人们适应干旱的方式,最值得回忆的一些美好的记忆有哪些?参考小组导问的建议,完成样本组成人员的筛选;通过小组导问或乡村干部的引导进入乡村田间、村落、院落观察访问(被访问的农户应选代表参加焦点小组讨论),按照实地考察提纲,调查员要主动咨询与旅游资源相关的问题,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活方式,具有引领、激发、友好的热情意识。

b.认真观察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总体观察当地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条件,提高注意力,发现问题,寻找创意线索。

c.走访一些家庭,深入周边田间、村落、院落、室内了解其生活方式,有目的地与农户进行亲切交谈,特别是关于本地传统生活的一些地理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一定要深入交谈,对有价值的信息要做记录或拍照、录像等。

依据调查目标和样本设置,参考小组导问确定的调查村落、农户、问卷填答人员,由调查小组导问领队开始实施调查行动。入村入户观察记录表的预设计见表5-2。

表5-2 入户观察和访问资料记录表

续表

表5-3 干旱贫困乡村乡土旅游资源盘点问卷(预设调查问卷)

注:根据本课题研究目标,在初步预设调查和访谈观察之后要对此问卷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成为正式调查问卷!此外发放问卷的样本选择和发卷份数要参考本村所在乡镇的人口密度,并参考研究小组导问的建议,要有小学以上的文化程度方能答卷。

调查结束后应尽快做调查资料的统计。地域性设计调查资料统计主要有数学统计、定性归纳统计和独特信息发现性统计三类,对历史沿革较长的传统器物和功能独特的地域性器物要做定性分析。从设计学和人类学视角,对西北干旱地区和沙漠绿洲地区的传统人工物,如生活器物、农具、牧具、建筑物、人工构筑物等做跨地域比较分析,找出其干旱适应原理;从地理学、生态学和设计学视角,盘点西北的自然地理特征,对沙漠戈壁、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要素、地形地貌、土壤土质、动物植物、物产矿物资源的属性以及该地区的温差、干湿、风性、光照、气候变化特征等做归类及分析,初步了解这些自然元素隐含的生态设计价值和旅游扶贫价值。

地域性生态特征还可以从生态学、生物学、物候学方面进行干旱地区生物形态及生活习性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原理、适应方法的研究。通过文献查阅、物种观察,研究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生物物种及群落在进化中其形态、结构、材料、机能、生活习性等对干旱环境表现出来的高效低耗、本能地应变干旱的原理和适应地域环境的生活机制;从生态设计视角构建干旱性“物种”的形态元素、机能系统所应有的天然法则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