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与共理、变通的事理学价值

(三)阴阳五行与共理、变通的事理学价值

阴阳出自《易经》,而五行则本于八卦,两者都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河图洛书的数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都源于我国古代的取象比类学说,阴阳五行中包含着性质化的数理逻辑关系。取象的本质是类比,数理的本质是变通,类比是变通的基础,变通是通过取象表述的,象和数关系充满了系统思想和事理逻辑关系。

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面,并相互作用而产生。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负等,同时两面又对立、统一,消长、互根。如日明月暗、男刚女柔等。《易经》反映的是宇宙本体论和方法论,具有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规律的普遍性。但若从人类的发明创造和设计创新视角看,易学思想具有非常深厚的设计学价值,它涉及设计活动的联想思维和象征设计、移植设计和设计语义学等创意,设计方法的核心问题和系统机制。从八卦到周易,已将阴阳取象比类的变通原理演变和应用到了极致,象和数是易理的两大支柱,易者,象也,所谓象是一种意象模式,具有“符号”“定理”“公式”的意味;易者,变也,《易经》的“易”就是变通、共理的意思,具有“符号”“定理”等的应用意味,而且作为占卜用书,《周易》预测的方法也全在变通,唯变所适。流通适变,不可固执是《易》道,每一个卦象都代表一种符号和模式,这种模式具有事理学一般机制。

《周易·系辞上》中说“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道器之理的运用方法全在变通。在转化和变化中裁判,关键在权变,只有推行和实施才能形成通用之理。这里论述了道器之理的体用关系。所以“观象制器”就具有按某一原理或符号进行创意设计的方法论价值。

五行是原始的系统论。五行学说也是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普遍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机制。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45]据早期的《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弯曲,舒张),金曰从革(成分致密,善分割),土爰稼穑。”[46]五行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以五种事物的属性比拟其他事物,并用聚类归纳的思维将万事万物归为五大类。例如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性,属中央;等等。五行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的机制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这种通用规律,被用于医学(包括五脏、经络、饮食分类等)、时间、季节、方位、历法、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依此原理衍生出来的“十二生肖”属相文化、“天干、地支”等传统文化。可见,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世界观的重要特点,取象比类的关键在变通,启迪智慧,诱发创新。

在创造性思维中联想和变通是同时并行的。中国阴阳五行理论就是在共理性事物之间建立通用的对应关系,通过变换思维形成新的事理存在机制,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现代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ZI理论)还是在拥有大量通用事例的基础上(阿奇舒勒在研究了全世界250万件发明之后,得出的可用于解决各领域发明问题的通用规律),利用变通方法解决矛盾冲突。其实我国古代早就建立了这种关系,并传承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哲学方法论。只是近代以来,这种方法的传承创新严重滞后,没有将观物取象与现代新技术的通用规律归纳总结起来。

中国各地都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基于传统文化的共理、变通的设计思想,在文化创意、产品创新设计中具有新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