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物化——人影响环境

第四节 精神的物化——人影响环境

这里所讲的环境主要指物质环境,尤其是人造物所构成的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会影响自然环境。人们把自己的知识、愿望、信仰、技能、审美情趣等物化出来,通过改变材料的形态,把它们做成用具、服饰、食物、器皿、建筑物等物品。这样的物也就有了“人化”的性质,成了文化现象。就是说,所谓物质文化是指其中凝聚、体现、寄托着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感情的物质过程和物质产品。

理性玄学有一种教义,人们通过理解一切事物来变成一切事物,因为人在理解时就展开他们的心智,把事物吸收进来,凭借自己来造出事物,而且通过把自己变形成事物,也就变成了事物。[14]从严格意义上说,原始彩陶纹饰每一幅都是一个没有重复的个体存在,其所谓的规律,不仅表现在外表的相似上,而且表现在创作者心灵原型的形成中。从客观物象的感受,到把这种感受描绘在器物上,其中必然经历了心灵图式的重组,使物象印象变为心象,使心象成为艺术图像。[15]作为器物表面装饰的纹样,包含的功能往往来自对自然的认识,如马家窑彩陶中水流的盘旋、云气的腾回、雨后彩虹的弯曲等,都与自然崇拜与神灵崇拜相联系。在河湟地区、渭水上游的黄土高原,水流地势落差较大,加上黄土的易流失特性,容易形成漩涡水流。人类依河傍水而居,在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周边地区都能看到许多旋状河滩或地质遗迹,漩涡纹、水波纹、蛙纹彩陶是黄河上游先民精神物化的产物。彩陶中的简单形象与符号往往凝聚了原始思维中的多重含义(图3-5)。庄子的精神物化,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即时体验,是心被物和环境感化的境界,它很好地点明了心与物的关系。其实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经验和知识,许多都来自环境体验与归纳总结。

图3-5 马家窑彩陶中的漩涡纹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评价标准总是来自周围环境经验知识,人们社会知识的获取,有许多是通过器物文化的解读感知的,或者是在器物的使用中获知的,器物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即先由器物等文化表层手段去履行一些活动和制度(文化中层),进而理解、解读这些制度,最后形成自己对整个方式、活动和制度的自我感悟(逐步进入文化深层),随着年龄的增长,使用器物的种类和频率成倍增加,与之相伴随的规范、制度、礼仪也在增加,最终成为某类文化共同体的一员,此时他的心理,特别是一般性的审美心理已基本形成,这种审美心理不可避免地带有地域性和群体性,地域性既是他前期成长的土壤,又是他今后发展的土壤。难怪《考工记》中把不同的手艺工种以地域性部落的传人命名,如虞氏、夏后氏、殷人、周人、筑氏、冶氏、栗氏等。在造物中除了要顺应不同地域的天时、地气、材料考究外,对不同部落世代流产下来的造型要领、审美特点、制作经验及技艺火候的把握等都是不可违反的。最终本部落的文化被铸造在人工器物中。

我们走进博物馆,看到形形色色的彩陶和青铜器,有点眼花缭乱。乍一看有些陶罐上面的图案似乎是随意涂画的,什么类型都有,其实彩陶作为原始人生活的“重器”,其造型和纹样是非常讲究的,不可随意乱画,这关系到一个部落的文化道德和伦理秩序问题。这些都是在已有器形、图案和形制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需要才能变革的,尤其在原始社会晚期,伦理道德等级是非常严格的。传统工匠们在学手艺时,除了跟当地师傅学基本操作技艺,最重要的还要修炼眼功,如何去评价一件好的工活?这些知识大都来自对当地器物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在相对更为集中、纯粹和升华性的基础上做出评判、摸索出规律,在造物时按照这个规律去设计新的器物,这就反过来把精神物化了。传统器物的造型和形制都是很讲究的,文化约束在过去几千年的奴隶封建社会的造物创造活动中占有绝对统治的地位,造物的文化形式是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传承是主流,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优化完善,这些特点我们从传统建筑、器物中看得很清楚。所以,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是两个互为可逆的循环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同步进行。但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看,实践在前,认识在后。精神总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追求和信仰,在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才是真正的精神物化阶段。这里我们不妨用一个循环式的示意图表达人类依据自己的文化精神标准反过来造就自己生活环境的动态机制(图3-6)。所谓精神的物化机制是由图3-6的下半循环示意。从图中可以看出,物化的精神在前,精神的物化在后,两者是一个闭路循环过程,这对地域性设计原理,乃至创意设计方法都有参考意义。

图3-6 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是两个互为可逆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