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兰州水车文化悖论思考——物质文化的异地扩散及地域性物质文化的产生
人类文化大都是对异地文化的吸收并在本地适应性生长的结果,新生物质文化的合理性、适应性甚至超过其迁徙前的母本。所以文化的异地扩散和文化的本土化生长是一对矛盾发展体,文化能否成功地异地扩散,并成长为某地的本土文化关键在其变化中的适应性。
水车体现了河流落差较大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主要应用在我国西部由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的地带,不但西南的云南、贵州等地有,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也有,但各地方水车的形制却不完全相同。由于兰州地区位于我国地理地形的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界地带(由青藏高原过渡到黄土高原),所以河流的地势落差较大,黄河水流湍急,泥沙含量大,水土流失严重,这就造就了黄河水车产生的天然条件:一方面形成了诸多河谷冲积扇,这是肥沃的耕种土壤;另一方面耕地距离河面又较深,小直径的水车提灌高度不够;再一方面,气候异常干旱,蒸发量大,需要较大的浇灌量,所以水斗要密集;其次,大直径的轮辐和高密度的水斗也是与强冲击力的河流相适应的。这些条件最终决定了黄河水车的基本形制:大轮辐,多水斗。黄河水车的出现改变了黄河两岸人们祖辈靠天吃饭的局面。由于其巧妙的技术和低廉的成本,利用黄河水流自然的冲击力提升水斗,不需要其他能源,所以很受农民欢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期内使之成为兰州黄河沿岸一种大众化普及性的水利灌溉工具,这也许是造物规律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决定的。
传统兰州黄河水车不但是特定地域适应性的产物,也是前人在模仿其他地区同类器物后进行本地适应性变化的产物。由此的设计方法学思考是:仿拟和变形是创新设计的基本思维模式。其中仿拟是设计题材的选取的问题,它决定设计立意,而变形和构成则是如何设计的问题,它决定设计的创新性和可行性。这对我们基于传统器物的现代地域性设计也有新的启发作用。
古人造物体现了自然特征,许多传统器物都是古人适应于特定自然特征的产物,是特定地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所以传统器物都有较强的地域特征,能够遗留下来都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地域性信息和社会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