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设计和设计领域的各种地域主义

二、地域性设计和设计领域的各种地域主义

各地首先要以特定的自然环境来定义,各地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该自然环境的制约与恩赐,由此产生的人工事物都带有地域性。地域性设计是基于地域特色和适应地域环境的人工事物的设计,主要指造物性人工设计。从古至今,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人工活动,包括各种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构筑物、器具、器物、艺术物品,甚至文学作品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或多或少蕴含着地域特征。譬如当我们看到古典藤蔓式铁艺时,会想到它源自欧洲;当我们看到榻榻米或女性的梨花头发型时,会想到它源自日本;当我们看到设计中采用的祥云图案,会想到这是源于中国的元素。

地域性设计的概念最早是在建筑学领域提出的,也是最重要的建筑设计理念之一。因此在建筑学派中,地域主义(或称地区主义、地方主义)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原始建筑本能地带有地域性,早期的人们居住方式是依地而居、因势搭建。在技术条件有所局限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适应环境,无论是原始日用陶器还是先民们的建筑,都是对生活环境的适应。

《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我们由此推测,巢居是早期人们适应气候潮湿、地形低洼、多野兽虫蛇出没的地区而创造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礼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可见“巢者与穴居”是对地域环境的一种季节性适应。在后来社会技术的缓慢进程中,这种适应得到了极致的发展,形成了各地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所以,设计的地域性是造物活动发展的自然结果,它不是方法指导下的结果,而是结果分析出来的方法。

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及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普顿对地域主义思想的发展在建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他在早期研究报告《建构文化研究》中提出“批判性地域主义”,这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巨大推动。“批判性地域主义”强调建筑物要承载所在的地理文脉信息,让现代建筑呈现地域归属性和位置感。批判性地域主义最早由学者亚历山大·佐尼斯在设计方法研究中首次使用,后来弗兰普顿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与设计学的后现代主义相一致。其主要观点是尊重传统材料和技术,对某一地域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建筑系统应进行再评价,并将其表达为现代建筑的语言要素,使这些建筑具有特定的场所特征。与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相对的是普遍现代主义,该思想认为“只有普遍的东西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忽视了建筑文化的传承性。法国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为我国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曾引发许多学者批评,被民众称为“水中巨蛋”怪胎。因为它所处的位置是在皇城根下紫禁城边上,古朴的紫禁城旁边放置着一个现代感超强的大剧院,蛋形建筑与周围古建筑的风格很不和谐,其外表强反光材料又把这种对比拉大。由于批判地域性主义既提倡地域主义的文化归属意义,又将地域性和世界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中国建筑界对弗兰普顿的推崇是自然而然的事。在中国建筑学领域长期存在两种设计观念并交替主导:一是文化象征主义,它以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为主;二是经济理性主义,其实是以经济准则为主导的平均主义。文化象征主义的特征是在建筑造型上通过隐喻、象征等图像学的构图手法,表现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或革命精神等的文化表现。建国后的许多乡村规划、城市规划、工业建筑、公共住宅设计中都注重基本功能的需要,规划与设计少有繁复的装饰,恰恰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设计相对清晰地显示出它自身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有的还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物质资源就地取材,如生土建筑利用很充分。所以,经济理性主义设计观念其实体现了社会基础需求,建筑与尽可能少的生产成本相结合,无疑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建筑中起了主导作用。[2]同时,这种观念也有地域性生态建筑的意义,在由传统向现代化起步的阶段,传统生土建筑仍然占了很大的比例。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开启了一个建筑的文化特色、风格学、意识形态和市场经济大折中的时代,逐步稳固的经济基础必然导致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八九十年代,我国在建筑领域中对地域主义的认识和发展,基本上是基于普遍意义上的建筑学艺术水准的呼唤,许多建筑展示了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些含普遍性的建筑艺术质量水准,以及在工艺、细部、材料的设计和建造质量方面的追求。至于其他设计学类,如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诞生,设计教育才刚刚萌芽。我国在80年代之前开设的设计院校只有三所: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江南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湖南大学,且都是基于产品造型设计的视觉艺术、工艺、材料方面的尝试性教学,绝大部分院校是在90年代以后开设的。与设计学领域与地域性设计研究相关的本土化设计,也是在21世纪以来才开始有了一些描述性论述,当然设计学真正作为国家层面的一级学科是在2011年才正式确立的。

随着设计学科的确立及地域性设计思想的发展,两者在21世纪基本上走到了一起。由于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全球化高度发展以及全球资本主义的长足发展,新兴电子技术、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正在将人类文化迅速整合并推入另一个全新的发展范式中。与此同时,一些人认为全球化的发展模式使人的归属感丧失,找不到自然的本来面目,缺少文化自尊和怀旧需求,而且环境破坏的许多案例明显与不尊重传统有关系。许多当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师开始探寻一种古典主义的文化理想——力图在文化普遍性和特定性之间建构调停,试图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使现代主义设计文化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达到高度整合,从而在当代大设计学科发展中表达一种诉求,这是地域主义在设计学中的发展。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群中的作品保持了江南民居文化的特色(图1-3)。它不仅体现在形式的建构上,而且整合了原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在建校初期一些民房和农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都保留在校园内)。这在客观上又成为美术教学的“原态模特”,让建筑物成为其所在地的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使用了现代建筑的设计方法,将地域性和世界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图1-3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基于江南地域元素的校舍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融入国际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与全世界加强了沟通交流。开放交流的本质是差异化流通,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越是深度融入国际社会就越要凸显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对内增强民族内聚力和自豪感,对外展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风貌。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在标志(图1-4)、吉祥物、场馆设施设计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如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华武术、中国书画、水墨、篆刻等。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中国建筑特色和传统木结构工艺(图1-5)。这些世界性赛事和博览会不但给全世界,也给全体中国人带来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设计理念,这些设计使我们顿悟:新时代的地域性设计理念远不止是一种地域文化符号的再现,在全球共同的生态主题下,地域性设计至少要着眼于自然和文化这两种生态范式。

1998年世博会上,新地域主义代表人物阿尔瓦罗·西扎采用人文主义切分法将葡萄牙馆在空间上进行分割,体现了其极简主义风格,而为典礼设计的混凝土幕则采用了葡萄牙传统建材(图1-6)。从此角度讲,国家大剧院、鸟巢等单体设计在当代京城的出现,至少在生态元素上有部分地域主义的表达。至此,需要推出的新概念就是新地域主义思想。

图1-4 北京申奥标志、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志

图1-5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

图1-6 1998年世博会葡萄牙馆

新地域主义是在全球化趋势和冲突中产生的地域性思想,这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期的设计方法论的新发展。它着眼于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关注日常生活与真实亲近的生活轨迹,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技术表达出来,使设计物品与其所处的当地自然和社会维持一种紧密与可持续性的关系。这主要体现在不盲目抄袭异域风格,在流传下来的古老风格上做升华而不是抛弃,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设计原则。新地域主义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传统习俗、地域文脉等方面生成设计条件和设计原则。设计学领域所讲的地域性设计主要是本土化设计的概念:设计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风格以及本区域历史所遗留的种种文化痕迹。[3]国内设计中所讲的本土文化主要是指中国风格和中国元素等。但从现有的关于本土化设计的文献资料来看,本土化在我国设计艺术界主要是指全民族的地域概念,而且强调的是文化符号的再设计,这显然与中国的政治文化因素有关。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地域性设计对设计艺术学意义重大。真正的地域性设计在设计对象上不仅指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它适应于工业产品、旅游产品、包装等其他创意设计领域。在产品设计领域,近年来许多国内外的制造商都特别重视对不同地域用户的审美心理、生活习惯及生存环境的研究,因此对传统器物的使用方式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方式的调查投入较大。1977年西门子用户研究中心针对向印度出口的洗衣机做过地域性设计分析研究。在正确分析研究了当地的传统木质洗衣器械后,西门子设计出了专为出口印度农村的洗衣机。此后,西门子提出了产品跨文化设计的概念。当下跨国制造公司大都实行区域性的营销策略,如苹果公司、丰田制造商等。国内海尔集团等大型家电企业也逐步重视跨地域、跨文化的设计制造,特别是在家电下乡中,对不同农村的生活方式、地域特征等都做了调查研究。

新地域性设计实际上是指广义的地域性设计,其切入点不只在本土文化方面,还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地域物产、交通以及审美思维等多维因素,是一个包括整体地域因素的综合系统。提炼以往地域性设计的切入点和元素,结合设计艺术学科的内容特点,设计的地域性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关注:①本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季节、气候、地貌、地形地质);②在特定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包括历史遗风、风土人情、民俗礼仪、其他本土文化);③区域交通方式、经济特点、当地物产、能源等。其中,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占有决定性作用,地域性在某种程度上比民族性更具狭隘性和专属性,在很多情况下越是相对小的地域,其识别性越强。[4]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自然、文化和经济特色,同一个国家不同的省市也会有不同的特色,56个民族有56种不同的民族特色,共性是文化根基,特色是文化资源,这正是我国发展地域性设计的文化和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