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物文化的警惕

(四)传统造物文化的警惕

借鉴传统必须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价值,对待传统生活方式史,不仅要能吸取文化的精髓,更要引历史为鉴。材料技术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性成果,旱地耕作农具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逐步得到改良进化。但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自然生态的系统考虑和管理,往往出现破坏自然环境而遭到惩罚的先例,古人早就有“天物不可爆殝”的古训。

据史料记载,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在史前时期曾是森林茂密,气候温湿的地区,动物群落的种群组成非常多样化,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洮河流域,古生物化石的出土说明了这一点(古生物化石情况可见甘肃和政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秦汉时期陇山周边的黄土高原还被致密的原始森林覆盖,当地居民都以木板建房,《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这些茂密的森林间杂着农田和草原,沃野千里,农牧兼宜。西汉安定郡的朝那湫曾是秦汉皇帝祭祀龙的场所,那里雨量充沛,湫渊方四十里,湖内水量很大,但到唐代仅周回七里了。[36]

金属器具的出现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特别是铁器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和建筑领域已开始大量使用铁器。恩格斯说:“铁器的使用出现了更大面积的农田生产,使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域成为可能”,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类活动才开始对自然产生了重大影响。黄河中上游地区是我国早期农耕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古代王朝建都最多和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上的原始山林被大量砍伐,一方面是为了垦荒种地,扩大农业耕地,另一方面,大量木材被用于帝王贵族的宫殿建造和木器制造,仅阿房宫大火就烧了足足三个月,这得需要多少木材,据说到后来的唐大明宫建造时周围已无大树可伐。毁旧盖新,黄土高原的生态遭到长期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秦汉之际的河西地区,祁连山北麓诸河水量丰沛,形成了许多连片分布,湖面宽广的绿洲湖泊,这里草木繁盛,宜农宜牧、可耕可渔,但环境容量有限。自汉代直到西夏、元、明清,这里都未曾停止过大规模的军垦和移民屯田,最终出现了带状的人造沙漠和沙进人退的沙漠文化遗迹。所有这些都源自高效铁器的大规模使用和无环境科学意识的垦荒。

因而在理论上,有一种说法是:铁器时代的开始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开端,但也是环境问题的起源之时。整个人类文明史其实也是对自然影响的历史。研究地域设计,不但要吸收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也要吸取人类活动受自然惩罚后的警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