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览图和跳棋谱二合一设计(图6-72)

(二十五)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览图和跳棋谱二合一设计(图6-72)

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在于通过景区用品的生态设计和创意设计,创造绿色出行、知识旅游、益智旅游、生态旅游这些新兴的旅游方式,减少了旅游景区的废物和垃圾产生量。

取象(象和原象):设计原符号(原象)为①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的游览线路图及各景点的空间构成特点;②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各种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稀有独特的物种,如贺兰山岩羊、盘羊、马鹿、狐狸、蓝马鸡、金雕、花豹、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40种,还有沙鼠、野兔、黄羊等普通动物;植物种类有贺兰山紫蘑菇、贺兰山丁香、山葡萄、野山杏、刺梅、野玫瑰等788种植物资源,这些动植物资源之间形成了食物链关系,它们和贺兰山非生命环境共同形成了贺兰山的生态系统;③据调查,我国各年龄阶层的人在小时候都玩过一款非常有趣的小游戏,叫跳走棋,有的地方称飞行棋。该游戏有两到四种不同的棋子,再配一个骰子,可以两到四个人一起玩,全国各地没有统一的棋盘和规则,但玩法大同小异。玩的规则很简单,用一张8~3K的图纸,画出行走路线,线路图上有若干棋步节点,主要节点配有挑战角色的卡通形象,一般都是根据当时出名的动画角色或者当地流行形象制作。当轮到某人走棋时,先投掷一次骰子,通过骰子上面的点数,确定棋子前进或后退的步数,但有的数字是固定不变的,有的棋谱节点是死点或后退的节点,如此一来就产生走走停停、退退走走反复无常的对决斗争,最终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由于规则简单,玩起来很有趣,许多地方大人小孩都会玩,而且自己简单DIY一张棋谱就开始玩,因而该游戏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④贺兰山是一道天然屏障,历来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岳飞《满江红》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征战诗句,所以本设计还有比赛争斗的意象取象。⑤贺兰山是我国北方草原岩画的重要富集地,各种动物岩画符号资源丰富。

设计的功能载体(象)有:①贺兰山森林公园游览图;②我国民间广为流行的一种跳走棋。

映射:①通常公园的预览图与孩子们玩的跳走棋谱都是纸质印刷品,两者的材质相同,可以采用同一形态载体。

②游览图需要折叠保存携带,一般纸质棋谱也要折叠保存,两者的保存使用方式相同。

③一般下棋规则中存在“吃”和“被吃”的生存斗争,在生物群落中也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链关系。

④贺兰山岩羊现存种群数量很大,既是贺兰山生态环境优良的具体表现,也是贺兰山森林公园管理部门着力塑造的公园形象使者—贺兰山精灵,因而用岩羊羊头形象作为棋子,是将保护岩羊宣传放在突出地位,同时在国际象棋中,棋子形象也采用动物头像,岩羊羊头和跳棋棋子两者之间具有诸多相关性。

⑤贺兰山是岩羊的家园,它们自由游走于山间,是贺兰山的主人,它们可以吃山上的各种山珍野味,如贺兰山紫蘑菇,各种野草、野山花等,但岩羊作为食物链的一员,也有少量的天敌,如狼、花豹等。所以岩羊在贺兰山上的食物链关系犹如棋子在棋谱上的行走特征。

⑥将骰子的六个面的图案分别用贺兰山不同动物岩画图案表现,既传播了贺兰山岩画还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在骰子点数和岩画动物的强悍性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

⑦下棋和征战无论在事理的系统构成、操作过程、最终结果等方面都有很强的逻辑关联性。

拓扑变化:①跳走棋下棋规则创意设计:跳走棋规则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有新的趣味性创新,棋谱上跳行节点图案全部采用贺兰山上的动植物形态,参照食物链关系设计。比如,若岩羊棋子向前跳走数步后正好踩在它爱吃的某一花草节点上(如贺兰山紫蘑菇)它可以继续向前跳走三步,若不巧踩在贺兰山豺狼节点上,则要后退两步等。起步所走的步数根据投掷骰子确定,动物居于食物链高低层级的不同代表不同的能量,如一只老虎代表一个点的面,两只豹子代表两个点的面……六只马鹿代表六个点的面等。②棋谱和游览图的设计风格都定位于儿童和青少年,彩印纸张的一面为棋谱游览图,另一面为展示和介绍景区特色方面的图文设计,棋谱中的动植物造型采用卡通化变形。③岩画骰子造型设计要简洁明了。④本游览棋谱采用三浦折叠的构成方式,既方便携带保存,又利于快速展开查看,对青少年有较好的益智作用。[49]⑤岩羊头的棋子做了简洁性变化设计,用陶瓷材质模仿贺兰石的紫碧材质。⑥骰子的岩画简洁变形等。

图6-72 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游览图和跳棋谱二合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