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地物品的跨文化心理感受

四、对异地物品的跨文化心理感受

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性文化都是经过文化扩散后逐步适应而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特质扩散到某地后,需要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才能形成地域文化。文化适应是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适应是雷德菲尔德、林顿和赫斯科维茨在1936年给出的定义:“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22]跨文化研究大都集中在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学科等领域。这一研究领域引起重视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地域之间、国别之间乃至城乡之间由于教育、从业、留学、移民等带来的人口流动和文化适应性需要。但随着设计学科的快速发展,跨文化设计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其实跨文化设计已有50多年的历史,许多国际化的制造公司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都有专门的产品设计方案。方法学上的跨文化设计旨在强调要做出交流双方或多方都能明白的设计,在不同文化之间,设计的含义可以有多种方式的诠释。即使有些情形是多义的,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时也会达成一种一致,以确保含义的互译。尽管事物本身有着深刻的内涵,交流时往往只有主要含义能够在跨文化语境中被理解。含义可以通过“强制”的方式实现:来自主导文化的事物图像或符号,希望可以为传达对象所认识、适应、理解并接受。此外,含义也可以通过“引用”的方式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符号或图形可以通过添加本土文化中相似含义的方式来解释说明。有些情况下,含义还可以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翻译。比如希望使其看起来是源于原住民的文化,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方式,因为有时不同文化间并不存在直接对应的表达。这种勉强的尝试容易导致产生滑稽的甚至荒谬的翻译结果。如“打”字有多个含义,“打车”“打扮”“和群众打成一片”“打击侵权假冒”,只译字面意思会令人误解。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一个可共同分享的意思并融合双方文化的含义。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北京奥运会的标志设计,它将古希腊传统奥林匹克历史与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融为一体。[23]

在国际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因为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移民数量的激增,民族、地区、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适应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其实用价值。最初的文化适应理论是单维度,这一理论认为跨文化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越多,原来民族文化对其影响就相应地越少。即对于新到一个文化环境的个体来说,文化适应的最后结果必然是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后来发展起来的双维度理论认为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对某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就低。根据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在这两个维度中的不同表现,贝瑞区分出了四种不同的文化适应策略:整合、同化、分离和边缘化(图3-13)。

图3-13 贝瑞的双维度理论模型

事实上,文化适应期望和主流文化群体在强有力的相互文化适应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原有双维度模型的基础上(图3-13左图)增加了一个类似的结构(图3-13右图)。正如美国20世纪前中期的现实一样,当主流文化群体通过种种手段来促进移民的“同化”时,实际上就是把美国社会当成一个“熔炉”,试图把所有少数民族文化都熔化进去。所以跨文化现象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一个文化主体进入另一个文化系统后所产生的全部文化心理反应,包括语言、生活方式等。

文化是人们共有的生活形态,历史是人们的共同记忆;相同的生活体验与共同的文化记忆,最容易引起人的心理认同和归属感,如前所述,这种心理情感是指向地域文化内部的。

同时,相异的文化差异和固化在物品、产品上的异域情调又会引起异地人们的新奇感,满足求异、认知心理,这是指向地域文化外的,这种心理是跨文化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在他的《情感设计》中沿用美国西北大学心理系安德鲁·奥托尼和威利安·雷维尔教授有关情绪的研究成果(图3-14)。人脑对某一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可分为三层:与生俱来的自动预先设置层,称本能水平;支配日常行为的脑活动的部分,称行为水平;脑思考的部分,称反思水平。这三个层面互为作用,其中人的行为活动主要受大脑支配驱动,但也受本能驱使,本能驱使可能是人类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反应。人类的跨文化心理认知也对应这三个层面,心理学实验表明,对具有文化特征的产品,本能水平反应很快,它对应产品的外形,此层面的心理可以迅速地对是与非、好与坏、安全与危险等基本信息做出判断,与此同时快速向肌肉(运动系统)发出对应信号,并抄送大脑其他功能区,进行情感加工处理,然后通过控制上一级信号来加强或抑制它们。行为水平支配了人类的绝大多数行为活动,所有的行为活动可由反思水平来增强或抑制。另外,反思水平能增强或抑制本能水平,反思水平对应产品的使用乐趣和效率,也对应自我形象、个人满意和记忆等。

图3-14 人脑心理活动的三个水平

因此,设计师如何透过文化意涵来诠释自己的作品,正是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秘诀。在同一个国家不存在跨越国度那样鲜明的跨文化问题,但至少也有异地或少数民族的差异感。针对这些差异感的研究对文化产品定位、旅游业与文创业的融合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考虑不同地域的人对设计三个层面要求的差异,我们在跨文化设计中将注意对应的几个产品设计要点:

①审美观念:不同地域的人的审美心理、审美环境和审美反应的差异,社会习俗形成的禁忌与偏好。审美观念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审美观念有具体化、情感化、个性化的特征,这些都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由于审美观念与社会政治、道德信仰、经济及哲学等有着密切联系,一般来说世代生活在某一地域的社会群体有共同认同的审美要求。

②使用乐趣和效率:不同地域生活形态的不同对使用功能要求的不同(一些人认为的必要功能在另一些人眼里可能会是过剩的功能);操作习惯的差异,操作偏好的差异,人体尺寸的差异对人-机-环境设计的影响等。

③自我形象、个人满意和记忆: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情感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人的需求层次的差距(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图3-15 文化的内外两种视野

基于文化有内外两个世界层面的特点,跨文化设计不但要兼顾文化外的适应,有时还要适当强调本土化的特征(图3-15)。一个基于本土文化的设计系统,大到城市系统设计,小到居家生活系统设计乃至更小的日用品设计,对于异地人走入这个生活环境面临的就是一个跨文化心理问题,此时的作品角色是向人家表述自己,让别人知道我们是谁;而对于本地人,则要让大家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设计师要力求做出交流双方或多方都能明白的设计,在保证主要信息传达无误的基础上兼顾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如何在设计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继承并发扬的同时融合现代精神,充分发挥设计的实用性、艺术性。对于大系统的设计对象,如居住环境,跨文化系统指向外就有一个文化适应的势差问题。势差过大有时不一定能被接受,但对于小物品设计,恰恰是这种文化差异能满足人的求异心理,所以这种意义上的文化接受,也许和文化适应不具有同等概念,但它仍然跟文化脱离不了干系,人们买这种小商品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文化体验的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设计参考原则,所谓的本土化和跨文化心理是本地人站在本地参照系中的视野范围而定的,在跨文化设计中,大系统设计、生活环境乃至生活方式是要尊重个体的原有文化习性进行的,但小设计要突出设计的天然合理性,可以加入设计师自己的文化特征,突出设计的差异化、个性化。

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全球化发展,再加上地域心理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难以测定性等特点,使地域文化心理在地域性设计中的可操作性很难。但同样,由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融合使巨大差异的跨文化已经很难存在。在这种趋势下,设计的审美要强调超越文化差异的共性,比如基于形式美学的基本法则,从变化与统一规律、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等入手。大商业中的设计心理策略可做超地域性、超文化设计,应从个体年龄、阶层的差异入手。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产生这种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美对象来看,有些审美对象本身没有(或较少阶级、民族拥有)时代差异(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倾向比较淡薄或隐晦的艺术作品等);就审美主体来看,即使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但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或属于同一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审美趣味、习惯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