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的两面性
自此汉武帝打通西域要道这里就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通枢纽,它是多民族,多文化,多文字交汇的地方。特别是宗教从西亚传入中国千百年来,最先进入我国的门户就在西北沙漠戈壁地区,这里形成了如连珠般密布的石窟、洞窟、寺庙等,其次是中原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在这里留下了无数多的烽火台、古城堡,长城遗址、关隘遗址等战争文化。在这里也聚集了很多能工巧匠,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也有来自中亚及其他地区的杰出人士,他们塑泥画壁将当时社会的文化、宗教、世俗的东西留在了沙漠深处的崖壁上。人们的古代丝绸之路概念中充满了大漠、戈壁、驼铃、石窟、古城堡等众多神秘因素,事实上西北沙漠戈壁地区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北沙漠旅游的地脉和文脉。
要知道在沙漠戈壁中修造和创造旷世的艺术殿堂并不是无奈,也不是偶然,尽管也有宗教的传说启迪(如三桅三的佛光普照等),但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应该是有意识的,并不全是神秘和不可想象。
敦煌石窟壁画许多伟大杰出的作品是在天然的大石块上稍加雕琢而成的,奇异的想象,艺术的处理,与石头浑然天成,这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汇成的世界观所决定的。古代的艺术家们通过宗教,艺术认识生活,反映生活。敦煌石窟壁画有许多耕获图,详细地展现了敦煌地区农业生产的面貌,使后人了解当时农业生产的过程。
河西走廊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耕种条件,发源于祁连山脉东北坡的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河系滋育着河西的大片土地,河流下游形成了沙漠湖泊,这里形成了可耕、可渔、可牧的自然条件,远古时期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相继在河西走廊出现。
人类早期的农耕和渔猎经济之所以能和自然保持和谐,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能提供较充足的食物资源,加之气候条件又很优越,对这些民族而言,既不需要改进生产工具,以提高生产力,也不需要创造以开辟新的生活方式,优越的自然环境反而抑制了这些民族的创造能力的发展。早期的河西绿洲地区的居民生产力有限,生产过程表现出“适应”环境的状况,人类农耕开垦和畜牧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是有限的,而且天然植被未遭大面积砍伐,绿洲生态系统依靠自身的动态机制就可消化人类活动的影响。河西绿洲和沙漠草原地带基本上能保持其原有状态。
但随着人类自身生产和经济性生产的不断发展,资源消耗也随之增长。河西沙漠地区土壤墒情差,非常干旱,年降水量一般不足200毫米,昼夜温差大,在这些特殊的地域环境中,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造自然,更多地向自然索取。纵观历史,不难发现相对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更容易激发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竞争关系。在与自然环境博弈的过程中,人们慢慢提高了自己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能力及发明创造力。
从汉代以来河西地区军屯和移民垦荒就一直未断过,农业耕种规模不断攀升。到唐代仅敦煌一个乡村就开有大小灌溉渠道达百余条之多,它们有机地构成完整的灌溉网系,滋育着绿洲的大片良田;其工程建设的规模之宏大,渠道堰坝的配套之完备,管水配水的制度体系之严密,实在令人赞叹,盛唐时期,河西地区拥有的耕地约三百二三十万亩。[39]
到西夏时期,河西地区成为西夏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区,也西夏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河西土地进一步开垦,水资源使用已超越限度,尤其是居延海地区开垦面积达到最大。之后的河西生态进一步恶化,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风蚀城堡,汉唐时代的骆驼城和锁阳城、西夏时期的黑水城等都变成了生态恶化的见证,再也无法回到昔日的生态面貌。
另一方面,在沙漠人类遗存中,不乏有人类适应干旱的各种巧妙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许多残垣断壁、风蚀废墟中隐藏着地域性设计的智慧,值得设计研究者深入分析发掘。
所以,现在我们考察研究沙漠文化遗存,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吸取历史教训,以古为鉴。纵观河西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虽然经过了历代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从戍边开荒到生息繁衍,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繁荣提供了生产、生活基础,创造了丝绸绿洲上璀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但这一过程也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滥垦、滥砍、滥伐、滥牧以及战争的破坏等,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平衡,使大片绿洲沙化,人退沙进,才形成了今天的沙漠城堡残象。据李并成等历史地理学者们实地考察发现,历史上河西地区有良田变为荒漠的土地有十多处,如黑河下游的古居延绿洲、金塔东沙窝、张掖“黑水国”、马营河摆浪河下游古绿洲等;石羊河流域的民勤西沙窝;芦草沟下游古绿洲、古花海绿洲、古瓜州绿洲、古阳关绿洲等,其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4700多平方公里。汉代以来石羊河下游的武威(今民勤县连城古址)、宣威(今民勤县文一古城)二县也被迫废弃。河西走廊历史上发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滥垦、滥牧、滥伐、滥用水资源,以及战争的破坏等,致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甚至形成恶性循环,从而诱发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使绿洲向荒漠演替。其间,自然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亦不可忽视。然而,河西地区因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水量增减的幅度并不大,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或加速沙漠化过程,而人类活动的影响才是招致沙漠化的主因。
二是发掘沙漠干旱地区传统生活、生产方式中人们是如何适应和利用干旱的,沙漠遗存中保留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信息,生态设计研究者可以像考古学家一样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与考古学家略有不同的是设计研究者从生态设计学视角,从适应性方法论层面,重点考察这些遗迹和遗物所反映出来的,当时人们是如何借用这些方式来适应这种自然环境的,比如西北地区的生土土夯、草泥构筑、沙生灌木编制方法等。黑水城遗址的荒地中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西夏人用夯筑法的修建沟台水利设施,几近千年的风沙侵蚀仍保存完好,可见当时该设施在防漏节水方面的特殊效果。虽然考古学在我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但历史遗存是一个复杂系统,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类文明信息,是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社会科学信息和自然科学信息群。
设计师一般很少从事考古活动,其实设计活动是一个继往开来,借古思今的革新过程,尤其在地域性设计中设计师更应该从众多当地遗址中寻找蛛丝马迹,发现古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各类方式方法,特别是从造物的材料属性,工艺过程等考察。这种研究方法应该成为地域性设计研究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