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元素的盘活与创新设计——重构

(二)地域性元素的盘活与创新设计——重构

在干旱乡土元素盘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情境分析、现代生态学、物场理论、设计语义学及其他设计学方法活化所拥有的干旱农耕文化资源。结合旅游和扶贫政策,发现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创造旅游机会,提出拉动西北干旱地区和贫困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从现代旅游体验生活的食、住、游、购、娱、思、学、研、农事体验需求方面重新设计或构建这些资源,使之赋予新内容和新模式,这一过程可称之为设计重构。

基于地域特征的设计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基于文化或自然符号的创意设计,二是分析地域生态适应性的生态创新设计。基于西北地域特征的创意、创新设计是在干旱性地域元素提取的基础上,针对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和乡村振兴目标,综合运用设计学方法、情景设计、生活形态图等方法提出的西北干旱乡村旅游模式。在乡土旅游资源盘活设计阶段,主要用设计学方法,具体研究手段有:焦点小组调查设计法、情境分析设计法、生活形态意象图设计法等构建干旱乡土元素的盘活创新设计基本方法。

情境分析法在地域性设计元素盘活与重新构建中得到较有效使用。前文已提到了多种情境分析设计的概念,情境分析设计的主要方法有两类,一类是情境类比法,以一种情境类比另一种情境,包括用符号来描述规则和模式的关联性,在不同事物之间寻找关联,共理性,在类比推理中求解;另一类是设立情景场,寻找和构建同一场景中各元素之间的关联性,分析其相互作用方式,从中找到能融入某场景的新事物。

1.情境类比分析法

类比设计是一种普遍性的创新设计方法,具体操作中先拟定一种可行的假设,在此基础上有效使用情境联想,从现有设计中找到相似功能或行为,与之发生联系,从而获得创新原理及其形态结构的方法。

(1)古今类比—符号映射

我国古代的取象类比造物思想,就是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或关联性创造事物,这与数学上的映射关系相类似,所谓原象就是原符号,象是指反映原符号文化意涵的创意设计。不同地域文创设计的符号要有典型性和独特性,并能得到该地域的认同性,这是创意的题材问题,本质是原象选择;符号的载体是一种功用性的物质实体,可称之为象,原象和象的类比映射关系建立属于情境类比。创意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原象(地域性题材)选择要有鲜明地域特征,且具有代表性,二是象(载体)选择要新颖,要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发现一些新颖的功能和结构模式,三是地域符号与产品载体之间在视觉形态上的关联性、匹配性(映射关系1),四是创意还要体现在符号与产品载体之间在谐音、双关、隐喻等文化寓意方面的合理性、巧妙性(映射关系2)。谐音、双关映射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与西方的符号学、语义学相一致,但我国传统取象类比更具东方意象文化特征。建立映射关系后,就进入造型设计和符号变化阶段,这是最能体现设计师表现能力和设计基础素质的阶段。符号转化方法有:通过符号的变化与载体功能的融合创新,实现主题元素与载体的形式叠加。符号变化包括夸张变形、拆解重组、几何简化、平面立体化、立体平面化等手段。意蕴丰满的符号映射设计不但有很好的视觉心理意象,还可以使产品在使用中出现意象行为伴随等。在实际的应用中映射关系常常是多元映射,相互交叠的。

基于地域符号的产品类比映射方法与现代产品语义学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将地域符号与创意产品的形态、功能相结合,表达产品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意义。

(2)古为今用—师法前人

古为今用,是指在功能和生态理念上师法古人。传统生活物品、生产器具是在长期积累过程中不断完善成型的,具有典型的地域适应特征,是古人与自然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适应方式,有很好的地域自然生态特征。传统器具的成型并不是工匠们刻意研究与环境的适应才形成的,而是由于古人使用材料的局限性(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加工方法的局限性(手工作坊)等,最终的产品大都是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工业品要受到标准化、通用化等技术因素制约,传统技术对自然的直接对抗力较小,基本上处于适应、利用和疏导的状态(如对水流、风向、气候、天气的利用等)。特别是在材料使用上,基本采用天然材料和就地取材(如各类动植物材料、各类土石、矿物材料等)。另外,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和道德伦理方面对后人还有归属感,很多古器物的材料、结构、形态意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世界观。基于传统文化符号的还原重构设计,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化和古老民族的认同感。

提升改造是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的基本方法。它依赖于设计目标与源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目标与源结构在整个类比过程中保持不变。在情境类比设计中,目标与源内容的表达往往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设计目标会随着情境输入的改变而改变。[68]在传统器物文化的地域特征调查分析中,自然依据设计者头脑中构建起的地域情景,进而产生基于传统工艺的创新方法和革新提升的思路,这就是情境输入和设计目标的依赖关系。

地域性设计需要设计者有地域生活体验。针对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乡村振兴、文化旅游、设计扶贫等项目的设计研究,最好让本地出身的设计师参与或主持设计。这类设计师具有地域的生活经历体验,对本地生产、生活中适应黄土地貌、利用黄土特征、防范干旱的各种方法原理十分熟悉。在明确设计目标的情况下,很容易在传统和设计目标之间建立情境类比关系。他们在受传统启发和现代技术支持下,进行低端升级、传统工艺再造、创新提升方面更接地气。

本土重构不但要吸取现代技术,也要借鉴相异地区的设计思想。黄土地貌地形形态万千,有许多地形地貌的,可以选取某类综合风水条件好的黄土地貌,借鉴北方大院和中轴心四合院模式进行人居或旅游景区建设,提出黄土高原相应地貌的合理居住方式。黄土高原的沟谷、梁峁形成了独特的天然立体空间格局,相比江南地貌,黄土地貌上下空间维度更明显,再加上窑洞式和夯土式生土建筑,使黄土乡村的空间设计更容易提高人居空间的丰富性、变换性。

(3)效法自然—生态与仿生

动植物的形态机能在气候、温度、阳光、干湿、地形地质地貌等诸多自然因素中都有其对应的形态和技能,这对于人类进行地域适应性生活方式设计,或许是绝好的参考案例。可通过其内在的材料、结构、生理效应、生理过程的探求,研究其内在的适应机制,仿拟它们适应干旱环境的方式,将其转化为产品,为人类适应同样的环境所用。比如研究沙漠、戈壁地区的动植物的适应性,从生物形态学和设计学视角出发,用仿生设计学的方法进行以干旱适应、干旱防范、干旱利用、高效节约等为内容的生态性设计方法研究。在产品技术创新领域中有一种FBSE映射理论,即技术创新设计需要阐明功能F(function)、行为B(behavior)、结构S(structure)和E(environment)之间的映射对应关系,类比路径转换的建立是从结构到行为再到功能。[69]在自然造物领域,特定的生物品种对环境的适应必然有其相应的物理生化原理与器官组件形态结构的映射关系。其中FBS之间的映射受制于外部环境E(environment)的约束。[70]对于人工物,F是人对产品的需求目的,对于生物而言,F是其生存的生理机能。

相对于人造物品,生物形态可谓是“设计之极”。地球上有近140多万种生物在生息繁衍,它们大都经过数亿年的自然选择与进化,以不同的生理结构、形态,机能适应不同的环境,生生不息。这为地域适应性设计提供了巨大的情境类比和仿生设计资源宝库。

用情境分析法进行产品仿生设计的方法是:构建生物物种的生理机能情境轴,每个物种的生理机能下面应标注其对应的生物形态、结构、生理效应等;再构建目标产品的功能情境轴,建立映射矩阵,寻找两轴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某生物物种机能→目标产品功能需求)。在仿生设计中首先要明确设计目标的功能实现可能对应的形态、使用环境等方面的意象,然后再寻找生物形态中与其对应的物种,在形态、结构、色彩方面的生理机能与设计目标功能相似关联,这样就建立了取象关系。接着进行技术仿拟设计和造型变化设计,使产品形态语意体现生物形态特征。

2.地域情境体验与情境设计

情境分析除了用于文创设计,语意符号的匹配设计,还可用于产品的商业开发,构建两维或基于环境、产品、消费者的三维情境轴进行情境分析。FBSE映射中F为消费者需求,BS是产品的技术结构组成,E为使用环境的约束,因而基于环境适应的情境分析设计方法可以变为EFBS映射设计,即E→F→B→S。环境是第一位的,消费者在特定环境中找到与环境相协调的体验需求,在环境可容纳适应的原则下找到体验方式的载体—地域性生态产品。

商业化意义上的地域产品要符合产品地域消费模式。在特定的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条件制约下必然会有与之相应的产品模式,产品模式包括功能模式、心理模式(造型、色彩、品牌等)。产品模式最好的调查与概念提出方法是焦点小组法,[71]用三维情境轴进行焦点小组情境设计(场景设计)。情境设计类似于脚本设计,包括场景的环境特征、道具、场景中的人物身份和角色选择设计、创意目标、讨论主题、互动方式、情境进程的激发引导人员等。

以下是《全域旅游背景下宁夏贫困乡村干旱性乡土旅游资源盘点与盘活设计研究》课题中“贫困乡村干旱旅游资源盘活设计焦点小组情境设计方案”,该案例中对情景设计执行的时间、情绪心理、地点特征、讨论内容、工作方式等都做了流程控制,讨论中大家对如何发展乡村旅游提了诸多有参考价值的设计创意。图5-9是课题组在固原市原州区开城乡青石村村委会开展的焦点小组情境设计活动场景。

图5-9 地域性设计调查中在村委会组织的情境设计小组

表5-4 贫困乡村干旱旅游资源盘活设计焦点小组情境设计方案

场景设计要注意可行性,农忙季节农村很少有村民愿意在自家小院接受焦点小组活动,在本课题调研中,原计划作为焦点小组执行场景的农家小院也只能换为村委会的房舍,而且焦点小组成员也只能委托村上的领导协助聘请。所以在正式调查之前,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在前期松散性入村、入户访谈观察试验之后,要对干旱性乡土旅游资源的盘查结果做整理、归纳,依据整理结果,对焦点小组调查方案的可行性做进一步修订完善。

当场景、焦点小组成员确定之后,要从程序、讨论内容、工作方式等方面严格操作控制。主持人要有对整个情景的驾驭操控能力,善于激发小组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调查员、摄影摄像师等需要默契配合,做好笔记记录和全程摄影和录像记录,以便后期创意设计查看、参考。

在讨论的过程中,参会者要填答问卷,问卷的设问要与焦点小组讨论的主题基本一致,使参会者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产品模式进行设想。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模式,特别是本地人们适应干旱、利用干旱、防范干旱、节约用水的传统技术方案。在产品特征分析、产品功能的需求、产品形态的描述、产品价格的定位以及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都给出建设性的建议。

3.地域生态场与生态设计

特定的自然地域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场的特定属性。一方面场内的各自然要素,天然和谐地统一在同一场内,另一方面场内各元素之间的作用效应一般具有地域适应性。比如黄土地区用黄土夯墙,河流上游安装水车,用流水自身冲击力将自身提升形成水车灌溉;黄河上游地区畜牧业发达,利用本地羊皮制作羊皮筏子用于渡河运输,这些都构成了同一地域的物场元素,形成了统一的场景系统。由此,地域性设计要发现同一地域各元素之间潜在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将某地域各生态要素盘点出来,做成情境分析轴,进行元素的映射类比,用聚类法、直角坐标法、TRIZ法等构建地域性生态设计元素的模型进行物场情境分析,运用物场理论进行情境分析和地域生态元素的重构设计。物场情境分析法就是情境轴法或情境场法。情境轴法有二维、三维情景作用。直角坐标法情境场法是建立情境分析的生态场景,在场景中添置物品,从而完成人的生产、生活、旅游、休闲等体验。场景分析设计法是新生事物不破坏场景,并能融入场景,生态场景可以以生态屋、生态树的概念构建。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设计方法

充分利用当今干旱地域的新技术,特别是现代干旱技术的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逆性农作物种植技术、沙产业、风能、光能利用技术等。通过对现有生态性干旱技术的分析,特别是干旱治理、干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干旱农作物的逆境适应等主要现代技术成果的分析,提炼和归纳其技术因素、材料因素、过程方法等。当然一个合理的地域性设计还要具备以下特点,系统性:套件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有可行性,包括产品结构和批量化生产的材料及工艺的可行性(制造成本),消费者定位及购买欲望(好处、买点),这是设计转化商品的基本要求。

现代设计理论提出了大量的设计创新方法,当前创新设计方法主要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创新思维技法研究;从知识角度从事基于源结构和现有问题情景类比的概念设计研究;从信息和智能手段角度从事计算机求解研究等。联想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创新设计大都来自取象类比设计,虽然也有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但许多逻辑仍然来自已有的实例类比推理和联想。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东尼·博赞认为,人类大脑的树突、轴突生理结构决定了人脑的放射性联想思维功能模式。现代创新心理学研究认为,当设计者拿到设计问题,并开始设计时,设计者就不由自主进入一个特定的设计情景当中,该情景为设计者提供了容量庞大的与设计相关的信息单元。[72]这些相关信息单元有储存在设计者大脑中的记忆信息(设计者的知识阅历),也有被设计者调查、查阅到的外部相关资料信息。所有这些相关信息皆可称之为设计单元(图5-10),每个设计单元都是由一系列与设计目标相关的知识点构成,知识点又有实例元、知识元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所构成。

图5-10 创新设计中设计单元的信息构成机制

在情感设计和文创设计领域,随着感性工学、数量化一类、拓扑矩阵等定量方法在设计方法学研究中的逐渐介入,使过去许多情感研究领域内难以量化、无逻辑可言的感性反应,运用计算机技术加以量化,将模糊的感性需求及意象转化为物化要素,并有许多逻辑性途径可循。基于此,建立创意设计,并寻找立意的工具模型也将成为可能。无论何种方法系统论思想是基础,要学会进行系统分析、整合和优化。

【注释】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3.

[2]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9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1.

[4]张道一.本是同根生—艺术与科学纵横谈[M]//李砚祖.艺术与科学: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75.

[6]盖山林.北方草原岩画与原始思维[J].文艺理论研究,1992(1):74-78.

[7]苟爱萍.以彩陶、岩画及神话为例论中国的图腾崇拜[J].美术观察,2017(3):118-119.

[8]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9]汉尼希,朱威烈,等.人类早期文明的“木乃伊”—古埃及文化求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6.

[10]维柯.新科学:上册[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1]周冰.巫·舞·八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1.

[12]仲高.彩陶的精神寻根—评荐《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J].民族艺术,2002(2):213-215.

[13]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89.

[14]诸葛铠.中国早期造物思想的朴素本质及其与宗教意识的交织[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85-89.

[15]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4-48.

[16]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另见:文震亨.长物志[M].胡天寿,译注.3版.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

[17]诸葛铠.造物与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J].设计艺术,2004(4):8-10.

[18]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M].李一平,等译.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908-911.

[1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一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340.

[20]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7-98.

[2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70.

[22]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5.

[23]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7-98.

[24]诸葛铠.裂变中的传承[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21.

[25]户晓辉.论中国人“象思维”的审美心理属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3-57.另见: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82.

[26]谢遐龄.康德对本体论的扬弃—从宇宙本体论到理性本体论的转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7]刘建龙.明清家具[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29-51.

[28]陈育宁.宁夏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12.

[29]刘毓庆.神农氏与太行山地区关系之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39-54.另见: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47.

[30]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M].丁佩芝,陈月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

[31]何堂坤.中国古代手工业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435.

[32]徐光启.农政全书校注[M].石声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22.

[33]周同宾.读《农政全书》[J].人民文学,2001(9):91-97.

[34]捷连吉耶夫-卡坦斯基.西夏物质文化[M].崔红芬,文志勇,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76-178.

[35]亨利·佩卓斯基.器具的进化[M].丁佩芝,陈月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6]汪受宽.甘肃通史·秦汉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211.

[3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8]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09-218.

[39]范曾.国学开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2-43.

[40]何晓佑.中国传统器具设计智慧启迪现代创新设计[J].艺术百家,2010(6):118.

[41]范曾.国学开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5.

[42]李砚祖.设计之维[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89.

[43]文章.北大国学课[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265.

[44]柳冠中.象外集—语录·访谈·文论·众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164.

[45]李学勤.周易溯源[M].成都:巴蜀书社,2006.

[46]任国杰.童子问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7]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92-295.

[48]范曾.国学开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52.

[4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2.

[50]顾忠华.韦伯学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5-98.

[51]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M].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78.

[52]罗仕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52.

[53]张朋川.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98-99.

[54]《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98.

[55]祝东.先秦符号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20-27.

[56]范曾.国学开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01-228.

[57]陈荣捷.朱熹[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75.

[58]陈布瑾.由“制器尚象”谈中国传统文化对器物造型的影响[D].长沙:湖南大学,2004.

[59]祝帅.走向理论自觉的设计史研究—读李立新教授新著《象生:中国古代艺术田野研究志》[J].创意与设计,2018(3):100-103.

[60]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9.

[61]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学[M].武夷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13.

[62]娄伟.情景分析方法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2,35(9):17-26.

[63]刘晓敏,檀润华.基于功能—行为—结构情景设计的未预见发现构造模型驱动产品创新[J].机械工程学报,2006(12):186-191.

[64]李立华.基于情境分析法的行动辅具设计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6.

[65]易晓蜜,郑柏森.情景化设计的趋势研究[J].设计,2013(2):148-149.

[66]欧阳志远.“上帝”的陶杯—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53.

[67]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M].曹未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68]刘晓敏,檀润华.基于功能—行为—结构情景设计的未预见发现构造模型驱动产品创新[J].机械工程学报,2006(12):186-191.

[69]李彦.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7.

[70]刘晓敏,檀润华.基于功能—行为—结构情景设计的未预见发现构造模型驱动产品创新[J].机械工程学报,2006(12):186-191.

[71]焦点小组研究法:焦点小组是由专门训练的专家所主持的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小群体。焦点小组是消费者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之一,是“头脑风暴法”在产品开发和调研中改进的一种形式。根据心理学及群体动力学的原理,由专门受过训练的研究专家所主持一个富于创造性的小群体,该群体由5~8个消费、使用者代表组成(消费心理学研究证明,目标消费群体中5~8个典型的客户代表的建议可以代表本群体中80%人的意见)。它通常以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讨论,从而获取一些创造性的见解。通过研究,在目标群体的特征分析、产品功能的需求、产品外观的设计、产品形态的描述、产品价格的定位以及技术的发展趋势方面都给出了建议。借助于焦点小组,可以获悉顾客对产品功能(旅游体验)的期望及意见。焦点小组的主持者应善于激发参试者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引导小组进入一个创造性的氛围,从而为产品潜在的创新设计提交一份有价值的报告。

[72]李彦.产品创新设计理论及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2-25.